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剑道起源(2 / 6)

加入书签

孔子的这番话,想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剑道精神,与人能和谐共存,但不同流合污,立场公正不偏。

国政上轨道,应多支持,国家陷入混乱无道时,死守正道不变。如此自强不息方可,矫正他人,也是今日剑道人士所遵守的。

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全盘照搬西方的文化和知识,日本的剑道才开始渐渐没落,更是在二二六兵变之后,使得整个日本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狂乱状态。

而原本历史中的华夏大地,同样也出现过这样的狂乱,而且长达十年。

剑道并非是剑法和剑术,代表着一个人心灵上的追求,也就是信念。

宋代开始,腐儒以“理学”杀人,泯灭人思想中的灵性和自由。而这个时代,同样有人打算以“科学”来达成这个目的,断绝其他探索未知的方式。

孔子当年就提出过他的剑道精神,在春秋时代,孔子已注重武力与经济在国家之重要性,于论语有言,“子曰:无兵与食不可以为国。”

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文武合一为教育之目标。

又在论语中提到,“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句话的意思,即君子对武艺之比赛应客气,如有必要始作之,而竞争时,应以拜礼开始,下台时胜者敬败者酒,亦以礼结束。

剑道活动须付出个人之能量,而人之能量来自大自然,而大自然的能量呢?

孔子论易经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这些,都是记载于易经中的至理名言。

这也是论语所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在中庸第十章说到武勇:“宽柔以教,不服无道……衽金革,死而不厌……”

即武人须以宽容柔雅之修养待人,但对不仁道的事绝不可屈服,甚至不辞穿着战甲奋勇待战。不顾自己生死拥护正义,这才是人文哲学儒教下真正的武勇。

因孔子对中华文化贡献莫大,世人尊为“万世筅师”,祀於文庙,在国外亦受敬为孔夫子。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而不变,强哉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