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猛犸”计划(3 / 4)

加入书签

所幸的是古文会的成立包容了这种失败,也为技术的累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3架曳航机起动时,“猛犸”的起飞助飞火箭也开始点火,起飞至少需要1200米的铺装跑道。当达到时速110千米时,“猛犸”拉杆离地,接着左右两架曳航机离陆,最后离地的是最前面的曳航机。

然后它们以时速130千米、每秒0.5米的上升率缓缓爬升到500米高度,再慢慢加速到时速170~200千米,作水平飞行。在爬升时,3架曳航机必须保持相同的上升角度,稍有不慎,突然增加的张力会扯断曳航索,在气流紊乱时,空中碰撞的危险性极大。

在载运120名士兵的运用试飞中。“猛犸”右侧的助飞火箭在离地时没有点火,使整架飞机向右侧滑,引起3架曳航机的碰撞。“猛犸”和曳航机坠毁在跑道周边森林里,6名机组乘员、120名搭载士兵和3名曳航机驾驶员全部丧命,成为1932年最惨重的飞行事故。

经过仔细的研究和事故总结,装载4吨配重的“猛犸”由德式ju90四发运输机曳航试飞计划之所以失败。主要还是由于广州机场的跑道不够长,并且试飞前试作机还伐倒了跑道尽头的森林将近五千米。

“猛犸”在滑跑途中就极不稳定,离陆后又激烈纵摇。曳航机为脱离险境,只好切断曳航拖索后加大油门作小角度俯冲,在离地几米处才恢复稳定的飞行。抛下的“猛犸”迫降在一个村庄附近的田野上,为保守秘密,华军封锁了这个地区。

华联航空部在经过审查后,于11月6日发出包括原型机在内生产200架的指令。“猛犸”设计组不分昼夜地加班进行细部设计,图纸一出就交生产部门。产经联内的联合金属公司负责制造钢管焊接的机身骨架和主翼大梁。

粤海商业协会的下属家具厂制造木质尾翼、主翼翼肋、前缘外壳和主翼与机身接合部整形材,最后由兴华社的重工厂完成组装。12月底航空部把它的机型番号改为mm321,而mm263成为后来兴华社一种火箭动力飞机的番号。

得到生产命令的14个星期后,1932年2月初,组装厂完成“猛犸”的原型1号机,还有62架同时在生产线上组装,其中11架己进入最后组装阶段。

2月25日,原型1号机载4吨配重由ju90曳航试飞成功。除舵感较重外,操纵性良好,没需修改设计的缺点。为了减轻操纵士的负担,设计人员提出由两人操纵的建议。从生产的第101号机起,改为双座驾驶舱。

以后,单座驾驶舱的称为a型,双座驾驶舱的称为b型。

在两个星期后用两辆坦克把它拖回广州空军基地。

以后“猛犸”又进行过几次试飞,由于尾翼面积太小在曳航时稳定性极差,运载量也远不能达标,被认为是失败的设计。

加上对手天宇集团的“鹈鹕”i型进展顺利,航空部决定放弃“猛犸”,己完成的原型1号机、2号机和正在制造的98架滑翔机被失望颓丧的技工们切断再劈成木片,变为机车的燃料。

这个试制计划共花费掉4500万华元,当时还没有完成权限值改革,以市场化的标准来看,这比买卖可算是亏大了。

研究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就算有着智能工厂的支持,在现实世界中,各种事前难以预计的恶劣情形,也都很有可能会在成功之前就与我们不期而遇。

为了进行“猛犸”的实用测试,从担任空降作战的第九航空军中为“蒲公英”计划抽调人员,编成特殊分遣队。其中有很多参加过滑翔机实战的滑翔机操纵士和曳航机驾驶员。

在此之前只有采用由3架bf110c双发重型战斗机曳航一架“猛犸”的“三驾马车”方案,同时按设计猛犸还要使用以过氧化氢为燃料的起飞助飞火箭。也就是6至8个推力550千克或4个推力750千克或两个推力1000千克的火箭推进器。

它们悬挂在“猛犸”主翼支柱外侧的中翼下方,起飞后投弃回收可再次灌装燃料使用。但这种火箭性能不稳定,起动不一,效果不佳,可又不能不用。

“猛犸”着陆滑降速度140千米每小时时,要在地面滑行400米以上,为缩短着陆滑行距离还要使用大型条带形减速伞。

用3架bf110曳航一架“猛犸”其危险性不难想像。曳航索为直径10毫米的钢索,3架bf110成“品”字形,先导机使用的曳航索长100米,左右两机的曳航索长80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