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剑河之水(1 / 4)

加入书签

沈若寥走上草亭,在那老道背后停下脚步,安静地等待。

那老道并不心急,继续安然地弹奏面前的古琴,直到一曲终了,才停下来,静坐片刻;待余音散尽,方才拾起琴侧的拂尘,转过身来,面对沈若寥。

一个人走进屋里来。他转过头,见却是一个小道士,见到自己,便恭敬而疏远地行礼道:

“师父请施主前往一叙。”

说罢,小道士便走到榻边来,毕恭毕敬地伸手要扶沈若寥。沈若寥摇了摇头,自己扶着墙,小心尝试了一下,慢慢站起来,舒缓地深吸一口气。他问了几了问题,小道士却并不清楚地回答,只重复说师父有请。沈若寥无奈,只得跟着小道士出了屋门。

小道士一路沉默,只是带着他走路。路也并没有走多远。竹屋四面环山;山路都是以古木在山间搭筑而成的栈道。山峰平缓而葱郁,像一圈天然的屏障,将这个秀丽的山谷围在中间,树木丰茂,碧草如织;一片清澄如镜的开阔碧水静静流淌在山谷中。山风轻柔拂面,凉爽宜人,夹带着林草和泥土的芳香,与流水的声音悦耳地和鸣。碧绿深邃的水面照映出上方遥远的天空,湛蓝清明,阳光灿烂,有细微如丝的流云泻过。山林间鸟语不断;蝉鸣时时可闻,却感觉不到夏天难耐的酷热。整个山谷间仿佛八月时节一般,秋高气爽。

小道士带着沈若寥顺着水边绕了一小段平缓的古木栈道。碧水拐了个弯,绕过一个葱郁的山腰,便看到前方的水面被一层白雾遮盖;雾气很浓,低低地平铺了整个水面,一直漫延到对面山峦之下,只在上方隐约浮出一只草庐的庐顶;水的这边,脚下栈道向前蜿蜒少许,便突然拐弯,沿着水面一头钻进了浓雾之中,消失不见。悠缓清扬的古音再次隔岸响起,穿透浓雾,顺水飘过来,瞬间在整个山谷里荡起了共鸣。

沈若寥昏睡了几天几夜,发起高烧来。中间他曾经转醒几次,朦胧中感觉到自己仿佛躺在行水之中的船上。周围一直有人在看守照应,时不时地为他擦脸,喂水,把脉,敷药,和换冰袋。他完全被动地接受一切,没有反抗,没有质疑,没有意识。

他昏睡了好久好久。起初纯粹是昏昏沉沉的,周身都火烧火燎般难受。后来这难受渐渐消退,身上有些清凉起来,疼痛舒缓了不少。他疲倦已极,陷入了无知觉无梦境的沉睡之中。

他死人一般睡了一大觉,知觉才慢慢地回来。隐隐约约有悠缓的琴声在遥远的地方响着。然后,这琴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周身轻快松爽;他轻轻动了一下;胸侧一阵尖酸的刺痛。他迷迷糊糊地呻吟了一声。

一个冰凉坚硬的东西贴到了他的唇边。一股清凉的液体流入口中,甘泉一般滋润了他烟熏火燎一般的喉咙。沈若寥渐渐苏醒过来,头脑仍然昏昏沉沉,睁不开眼睛,只是轻轻地呢喃道:

“谢谢……”

小道士停下脚步来,说道:

“师父便在对岸草亭中,施主请自便。”

说罢,他便转身头也不回地顺着来路往回走去了。

沈若寥望着他离开,有些茫然;那古朴深远的琴音还在悠悠荡起,他心里反倒宁静,并未有丝毫不安。他顺着栈道继续前行,拐上了水面,走进了一团白雾蒙蒙之中。

他走了只片刻,雾便渐渐薄下来;周围视野逐渐透明,很快他看到前方的草庐盖,庐盖下却是一座通透的水亭,背对青山,恬然地探离岸土,静坐在碧水之上。亭中依稀可见坐着一个老道,华发似锦,身上穿着宽大的紫色道袍,正在专注地拨弄着指尖的琴弦。空灵的清音继续在山间水面飘响。

琴声戛然而止。仿佛有脚步声走到床边。一只手搭上了他的脉搏,停了一会儿,又摸了摸他的额头。沈若寥又晕厥过去。

不知又过了多久,他突然清醒过来,睁开了眼睛。悠扬的琴声仿佛清凉山风一样穿堂而过,这回却在屋外远处。周围都是竹子,屋顶、墙壁——满眼的竹子。他摸了摸身下的床榻,也是清凉清凉的竹皮。他记起自己的遭遇来,慢慢地做了个深呼吸,又小心地活动了一下,胸侧却不再有剧烈的刺痛。他试探性地浅浅翻了翻身,然后扶着床边的竹墙,小心翼翼地慢慢坐起身来。

依然有些僵硬酸痛;但是较之先前牢狱之中和江边逃跑之时,肋骨已经大有好转。

他坐在床上,打量着周围的环境,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他依稀记得自己逃出了那个明明是荒郊野外孤房一座,却伪装成襄阳大牢的地方;记得自己逃到江边,却又被锦衣卫抓住;接下来的记忆只剩下雾蒙蒙一片,隐约有些音影晃动,仿佛一直是在水中漂浮,再也记不清具体。

他坐了少许,外面琴声停了,随之入耳的却是潺潺的流水声和山林的声音:风吹过林间的细语,还有鸟鸣蝉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