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迷雾重重(2 / 2)

加入书签

“留德士官系”固然是谭延闿手中包打天下的利剑,但他也没有亏待了以曹为首的前清将领系,当然能够入曹这个***的基本上都是以前在满清时代还算过硬的将领,还包括一部分从保定军校出来的士官生。表面上看留德士官系在中国陆军基本上是一家独大,但是谭延闿将全国九大军区中最为显赫的北京军区始终都是放在曹这个派系手中。

这并不是偏袒,曹军事才能自然比不上留德士官系,但是在谭延闿手中这颗棋子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用途,现在不过是处于预备阶段而已——按照他的授意,国防部已经制订了下个五年计划,其中北京军区辖下四个三万人大编制陆军师一个炮兵师会在未来的五年当中一直扩编,目标是扩编到十个大编制陆军师三个炮兵师,还有一个神秘的实验师的空头编制。

对于这份计划国防部和中国陆军高层将领心中都很清楚,北京军区将会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装备最为精良的陆军部队——除了敏感地区之外,九大军区基本上是不可能被扩编一倍以上的!对此留德士官系意见比较大,但也服从了谭延闿的意志——杨超成为第一任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刘禹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李俊翰为陆军总参谋长,至于国防部长依旧是一个文人出任。

在军事人事任命上,外界多猜测谭延闿延续了历史上独裁者们的制衡的通用手法,不过只有牵扯其中的重要人物才明白这绝非是制衡,而是有着特殊的用意。至于总理沈静等重要的政府部门高官虽然也有一点明白,但是更多的是疑惑,好在谭延闿在国务院等政府部门没有搞这一套令人难以猜测的手法,不然沈静可就真的要抓狂了。

最近因为私事出远门,今天刚赶回来写出一章,明天就要去河北上班了,真是对不起。(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从1900年中国开始建国一来,所有>;|国的贸易待遇最好,尤其是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之后,这种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要不然中英贸易在中国外贸比例由当之无愧的老大迅速跌落到二流阵营。当然由于德国和中国特殊的关系,德国在外贸上更胜美国一筹,尤其是中德专利技术交易和大型海军装备交易捆绑后,有很多交易都是秘密的,若是算上这些虽不至于说现在的中德贸易份额取代了几十年前的中英贸易地位,但是现在中国贸易总量巨大,中德双边贸易额一年就可以超过中英贸易数年累积总和。

德国可以从中国跨越式发展中分享一大块蛋糕,而英国却因为纠缠于鸦片、关税和香港问题错失良机。德国可以从中德贸易中获得巨大的好处,并且用其中产生的效益反过来促进其军备建设,尤其是海军建设,但是英国失去中国市场后,在经过布尔战争之后元气大伤,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浪潮中,英德之间的实力差距又进一步缩小。

现在中英关系虽然因为没有严重的冲突而迅速恢复双边贸易,但是德国已经占领了中国市场,英国货想要挤进来就没有这么容易了。英国对南洋事件袖手旁观的最大缘由也是希望中国能够在婆罗洲收购问题上做出

并且对英国货进入中国市场予以倾斜——中国政府现)e了相对比较完备的政府采购机制,只要中国政府在大宗政府采购问题上稍微抬抬手,对于提高中英贸易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最重要的便是出售婆罗洲的英国领地可以让英国政府立刻获得一笔可观的资金,让原本绷紧的英国财政稍微喘口气——去年英国一口气建造了包括战列巡洋舰在内八艘大型战舰,这对还没有走出经济低迷的英国财政来说是一项极大的负担,只要中国能够拿得出足够令英国心动的价钱,对于婆罗洲岛上的那片不大的领地,英国还是可以出售的。

况且英国已经感觉到就算婆罗洲是世界第三大岛,但要是和中国做邻居怎么也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那个喜欢体验战争感觉的年轻总统,也许会千方百计的找事来让英国退出婆罗洲。

当然英国和中国关于婆罗洲的领地交易问题一切都还处于初步阶段,并且对外是极为秘密的,中国外交部长已经结束了在土耳其的访问,正在前往英国的途中,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笔交易基本上可以达成。到时候中国将会坐拥婆罗洲,在南洋钉下一颗钉子,这样一来也可以算是控制了马六甲这个咽喉要道。

一直以来谭延闿心中都存有很大的顾虑,因为日本还没有窜起便被自己给打趴下了,一战当中日本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的,但是二战日本可是肆虐东亚、东南亚,美国佬甚至还吃了日本的大亏。可是现在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不仅中国的历史被改变了,谭延闿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东南亚的历史是绝对会有变动的——问题是列强在东南亚的殖民体系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插手而在战后保留下来呢?!

在占领婆罗洲之后,谭延闿这种担心也就没有了——南洋子弟兵在中国的保护下是不可能在军事上失败的,除非他们内部出了问题,那昙花一现也就怪不得别人了。想着以后南洋华人肯定会被鼓动起来,也许英国殖民地内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但荷兰占领的印度尼西亚就足够目前折腾几年了,以后还会有土著的民族觉醒等等,只是中国在南洋这块地盘上无论如何都会占据一个先手。。

现在看来由于南洋子弟兵都是“师出同门”,先天上就有团结的优势——他们这批最早接受军事训练的南洋子弟大都是基于华人不受欺负的理想而走在一起的,就算他们再不团结也是打得荷兰殖民军没脾气的时候才会窝里反。按照谭延闿的经验,他们的团结态势至少可以维持十年以上,从国内“留德士官系”的状态上来说,国内军事领域也有不少派系存在,但留德士官系始终都是紧紧抱成一团的,其中杨超、刘禹等那六个领袖人物确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