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一场盛会(2 / 2)

加入书签

刘晔站起身来,恭敬的把盛好的汤放在荀彧的面前。

荀彧伸手接过,轻轻的搅动汤匙,舀了一勺放入口中,又拿起手巾擦了下嘴,说道:“丞相的战事,三五个月恐怕结束不了,你我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纵有万般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就算我真的上书给丞相诉苦,他也无能为力,战事一旦发动,想要停下来绝非易事。”

“而且他年事已高,天不假年。心里多少已经有了浮躁,岂能等到秋后?”

刘晔苦笑,摇头叹息:“我与荀令君同病相怜,也算是我的福气了!”

“刚才你说道陈群告老还乡了?那军中粮草调度,由谁来负责?陈群虽然在五大谋士里排名最低,既无荀攸的智计百出,又没有贾诩的毒计决绝。但单论督粮分拨调度,无人比他做的更好。丞相在这个缺粮的节骨眼上,放他回去,岂不是雪上加霜么!”

泰山脚下的一处寻常客栈里,刘晔和荀彧对面而坐,一张小方桌上,摆着一碗酱鹿肉,一碟花生米,还有两个精致的小凉菜。

方桌的一角,靠近刘晔的一侧,放着一坛本地特色的小酿酒。

刘晔轻轻给荀彧倒满了一碗酒,充满了惊喜和感慨的说道。

荀彧叹了口气,低头看着面前酒碗里的浑浊酒体,说道:“伱去河北筹粮,我在许都也如坐针毡。丞相兵分两路,开销甚大,许都早已挖空,难以应付。我也知道你的难处,因此不忍强逼。何况近来许都太平无事,所以便抽空来一趟山东,青州之地也多有钱粮,若能筹集一二,略解困顿,也是好的。”

刘晔抱拳躬身,一脸感激之色:“荀令君对刘晔的爱惜之心,刘晔铭刻肺腑,感激不尽。河北之苦,也只有荀令君能够明白了!”

“军中之事,我也并未尽知。但我同意你的观点!”

荀彧仰头看着刘晔,继续说道:“陈群与贾诩共管粮草。如今陈群退出,自然是贾诩一力承担。贾诩虽然智谋过人,甚至在月旦评里位列前五,但术业有专攻,他对于管粮完全是业余级别,岂能与陈群相提并论?”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我好不容易筹措点稻米,却偏偏丞相把巧妇支走,留下了个拙妇在身边,只怕有米之炊,也难搞的很呢!”

“月旦评?”

提到月旦评,刘晔的脸上略过一丝兴奋和好奇。

言下之意,随从丞相南征的五大谋士,未必不知道他筹粮的苦楚,但却无人为他进言,依旧是催促的信笺如雪片一般的发来。若不是荀彧在中间维持,他这个负责筹粮的官员,早就被丞相府查办了!

荀彧眉头紧皱,摇了摇头:“他们也有他们的苦楚。跟随丞相两次南征,损兵折将,却毫无建树,你若随军,也会战战兢兢,不敢多言。如今陈群告病回乡,他们便更不敢随意进言了。”

两人正说话之间,店里的伙计手里端着一盘热汤,恭敬的走过来放在桌上。

刘晔一边盛汤,一边说道:“冀州虽然富庶,但也仅此而已罢了。十年前丞相征伐袁绍的时候,百姓流走的极多,逃亡幽州凉州的不在少数,因此至今地多人少,难以全部利用。再加上丞相多年兴师,征调入伍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所以耕种全部落在老弱妇孺身上,便更加吃力。当初丞相第一次南征,荀令君命我往河北筹粮,昔日之言,我历历在目。”

“如今不过半年之久,我所筹集的粮草,已经是十倍于初期预订之目标。冀州余粮早已挖空,然而丞相不待秋收下来新粮,反而在初春时候再次兴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总不能让荀令君你夹在中间作憋,所以只好来山东看看如何。没想到你我一般的心思,机缘凑巧,在此相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