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章 率先一步(3 / 5)

加入书签

在华夏联邦的第二代羲和号月球探测器中,因为得益于大型火箭技术的出现,探测器的质量也提升到了两吨,并且使用了最初准备用于发射金星和火星探测器的“狂雷号”三级运载火箭。

不过这些技术上更先进的第二代产品的行进路线与第一代的老前辈们有所不同。第一阶段先是会被发射到200千米左右的地球停泊轨道。

随后,多级火箭将再次点火。将第二代羲和号探测器送入奔往月球的旅途,途中要对飞行轨道进行修正,然后最终准确抵达月球。

从1957年1月开始,直到1929年的3月份,华夏联邦宇航局共进行了十二次探测器的发射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羲和七号”和“羲和八号”,它们分别首次实现了在月球软着陆和环绕月球飞行。

到了登月计划的末尾阶段,第三代月球探测器开始出现,这也使得月球探测技术得到了巨大的飞跃性进展,更是代表了这个时代人类最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从简单进行月球拍照到自动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进而用月球车到月面巡视考察,技术上一代比一代先进,探测器的重量越来越高,发射探测器的火箭的运载能力越来越大。

华夏联邦的第一代月球探测器是羲和1号至羲和3号,它们都是小型探测器。质量在380千克至400千克之间,任务也只是从月球近旁擦肩飞行,或采用硬着陆的方式登上在月球。

华夏联邦的初次太空远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首航的“羲和1号”飞行轨道发生了偏差,连月球的肩膀也没有擦到。但是它依然戴上了“世界上首颗飞到月球附近的探测器”之桂冠。

“羲和2号”亦深孚众望,他像一支利箭正中月球这个“靶心”,坠毁在荒凉的月面上,更是成为本纪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击中月球的人造物体。

羲和2号从月球上拍到了许多照片,并且还得到了月球自身没有磁场的这一重要探测数据。

这些第三代月球探测器的质量全都在六吨以上,采用“巨灵神号”重型运输火箭发射。

第三代月球探测器包括自动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环月飞行探测以及月球车考察三种类型。

从1961年的5月到1963年的7月,华夏联邦进行了十六次发射,向全世界实况转播了十二次,其中羲和十八号首次取回了月壤样品。

“羲和3号”的功绩更加鼓舞人心,它成功绕到了月球的背面,并且第一次为人类拍摄到了月背的照片,向人类报告了月球背面的秘密。

飞向月球十分的不容易,要知道,即便以12千米每秒的第二宇宙速度来飞行。至少也需九个半小时,可在这段时间里,月球又将会在轨道上移动4万余公里。

如果非要用一个贴切的比喻来形容,那么想要瞄准月球,就相当于用猎枪去瞄准几百千米外的一只在飞奔的兔子!

每一次探月器的发射,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和预判,才能获得成功。就为了这件事,华夏联邦报废了三颗卫星,损失了价值四十亿的设备!

在第二代月球探测器中,华夏联邦已经研制出了是羲和四号至羲和十四号。这些新的技术成品承担了在月面软着陆的复杂任务,其中最成功的是羲和七号探测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