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退出盟军(3 / 4)

加入书签

同时由于部队扩张太快,基层军官和高级将领也出现了很大的缺口,不得已,原两广的很多老兵都逐渐的提拔上来,这也就是原本老人能迅速晋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而对苏联的作战在东北区的补给站战役中。这些军队也暴露出很多迅速扩张后的缺点;同时这时候的作战已经不再象当年国内会战那样至多几十万人的规模,而是上百万、数百万的规模。

光是后勤保障中所动用的人力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以说。和苏联的两次作战都是考验、检验新整编后的中国*军队最好的试金石。在对苏作战中,中国*军方从士兵到高级指挥官,从一线到后勤都得到了很好的考验和很多宝贵的经验,这给华联现在向美英法等国开战增添了不少底气。

战争不是儿戏,既然华联要想向世界证明中国的重新崛起。那么就需要有足够的声音和足够的力量来支持起这种崛起。

与其他几位高级参谋相互对望一眼,他们都是都知道。如果真的要继续作战的话,也许这一仗还要再打这么几年。

与整编后再教育培训出来的士兵或者是军官不同,季效良这些人可是在少年时期正儿八经的在南沙军校里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最起码也是小学学历。

这系统学习可不比入伍后的恶补,军队中恶补的知识层面多为最基本的八百个汉字的识、写、用以及加减乘除等一些基础知识,毕竟军队里每天大运动量的训练就已经让人精疲力竭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

而学校中的系统教育不仅有这些内容,还含有各种不同的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等一系列的初级自然科学这些包罗万象的基础课程,可以简单的说,刚刚扫盲的兵也许能看得懂报纸或者是命令,但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对手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就很困难了。

那些刚刚扫盲的新兵或许还不太清楚,但是季效良他们这些高级将官可都是略知一、二的,这些国家中,美国的国土很大,而英国和法国虽然国土小但是在几百年前就进入到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中。

在国防部的军事会议上,几位集团军司令官都对未来的军事战略重心所在有不同的意见。

其中以王立文的态度最为明显:“在远东,苏联仍旧保持着超过三百万以上的陆军,斯大林也还在负隅顽抗,我建议在我们彻底消灭苏联以前,不要分兵投入东南亚战场。这在军事上。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我同意立文的看法,长沙战役和延安战役也准备展开,我们需要对付拥兵数百万的地方割据势力,如果还要与美国开战。恐怕力有不逮。”李宗仁的态度也差不多,他的性格沉稳,主张徐徐渐进,两线作战对华军来说确实是压力太大。

“美军怀疑我们与日本人勾结,现在英国人也天天发来抗议的信函,恐怕战争这种事,由不得我们选择啊。”林翔作为华北集团军的参谋长,也有资格参与到这种高级会议他略带调侃的说道。

而且作为工业发展的一个连带发展,中国清王朝的大门也被它们用大炮给轰开。

与那些只需要练兵的基层军官不同,在大战区的高级作战指挥部中,已经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成立了一段时间,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美英法三国国家的一些资料和军队情况作一个较为大观性的整合,让战士们通过电影、图片、文字等手段初步了解对手。

这样做的一个目的就是让战士们对未来的对手处于一种略为了解的状态,华军的士兵必须是见多识广而又素质超群的现代化军人,不能只是头脑简单的莽夫。

和之前日本与日本的交战不同,和苏联的作战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华联势力扩张的一个黄金时期,不仅在逐步歼灭苏军收复领土之时累积了相当高的国内声望。同时也极大的扩张了自己的军队。

但是这种吹气球式的扩张所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战斗力下降,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普通无文化青年入伍,军队战斗力和之前相比处于一个略微下滑的趋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