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核弹技术(3 / 4)

加入书签

“阿泽,这个地方不是给我用的,总有一天要交给华联,总不能次次都依赖于我。”比起陈泽,钟泱想得更远一些。

一切的秘密研究,都是钟泱亲自主持,能够参与的人也不多,陈泽、刘浩然和伊忠明他们是知情的,毕竟如此庞大的武器研究项目,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瞒过这三人。

但政府的文官却是不知情的,而国防部更是直到1938年与日本开战之后,才逐渐开始接触到这个计划的一些皮毛。

不过即便是现在,他们也仅仅只是参与了计划,主导权仍然在钟泱手上,浓缩铀的提存方法也只有钟泱掌握了,并且暂时不打算将这个技术转交出去。

在钟泱的主导下,华联的氢弹计划从一开始就几乎是与原子弹同时进行的。不仅仅是将智能工厂内总结出来的研究资料分享给研究小组,更是在于氢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和设备要比原子弹计划更多一些。

基于原子弹在初期研发之时就必须考虑到快捷实用,为此首批核弹只是按空投核弹的体积来设计,以确保首枚核弹的试验成功。有了成功的实验,之后的核弹在设计上就可以有足够的借鉴经验进行微缩瘦身。

不过这些都不要紧,虽然现在的这些导弹部队需要静卧深山,守在军用巷道深处。可是在这里建造的发射场地,都能对外保持较高的机密性,不容易被列强所侦测到。

而数十年后,科技的发展会解决一切难题,这些现在还只是傻大笨粗的固定式战略洲际导弹就会被机动力更高、躲藏性更好,甚至是发射更为便捷高效的移动式导弹所代替。

一旦在这种技术上拉开差距,就可以持续保持优势,将各国远远抛在身后。但是目前,一切仍需要保密,因为列强诸国同样拥有开发导弹的工业实力,而德国已经在秘密研究之中了。

除了这里,还有几处导弹发射基地也在研究当中,不过这些仍然无法满足华军对军事上首轮打击的要求。洲际导弹不像远程或中程导弹那样简单,固定的发射架、燃料的贮存、日常的管理等都是需要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

除了导弹发射场地不足,洲际导弹运载体的产能同样也有问题,战略导弹不同于普通的火箭弹,任何的疏忽都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并且这种方法也很快的应用到了氢弹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之中。

这枚氢弹在总装完成之后便立即被输送抵达位于湛江的海军基地,沿途行进,不仅在陆地上有特种部队在护送,空军更是派出了一支由十二架喷气式战机组成的护航小队,同时位于轨道的卫星也张开了天眼,时时刻刻关注着这里的情况。

这是一把锋利无匹的绝世宝剑,使用之时,会释放出超过一千个太阳的光芒

乘坐着的私人直升飞机,钟泱从高空中俯瞰着这个秘密基地,旁边则是坐着陈泽。因为螺旋桨的噪音很大,陈泽必须要大声吼叫,才能说清楚话。

“泱,你为不承办这个工程?”坐在驾驶座上的是祖捷,陈泽问起话来也不避忌。

此前华联运载火箭的研究当中,就曾经出现过数次这种有小误导致的失败,造成了研究上的巨大损失。

运载弹体由于发射之后在大气层中剧烈摩擦产生超高温,进入近地运行轨道之后又急速降温弹头返回大气层时再次摩擦产生高温,工作环境数次变化致使从最微小的一的零件到保护外壳都需要足够的强度和耐热性。

能生产出这些零件的厂商仅有五家,运载弹体的制造同样是让政府与军方头疼的问题。

运载火箭的研制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落实,而核弹的研究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向前迈进。在柳州的的和工厂里,一枚氢弹弹头正在进行最后的总装。就在总装车间里,还有许多散件正在等待着摆上总装台组装上阵。

1937年的时候,钟泱已经秘密完成了原子弹研究,只不过为了保密,是在海底进行的核爆试验。一直以来,都没有与其他任何人说起过,这次向军方提交的这几枚氢弹,不管是在体积上还是质量上,都比两年前的产品更加优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