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文宗太炎(3 / 4)

加入书签

在此之前,因为南联本身的低调和外省报界的偏见,在报纸上刊登的事情,大多都没能从公正的立场对南联进行评述。

尤其是现在的上海舆论界,被杜月笙所把持。当初为了左右舆论,杜月笙极力拉拢新闻界的知识分子。《新闻报》编辑唐世昌,成为他在新闻界所收的第一个徒弟。至此以后,如汪松年、赵君豪,姚苏凤、余哲文、李超凡等著名报人,也都或明或暗地成为杜月笙的门生。经过这些人,杜月笙控制了新闻界一大批从业人员。

新闻界凡依附杜月笙者,不但职业有保障,而且按月有津贴。据说津贴数额相当可观,按当时币值,如被津贴者将所得津贴存入银行,一年可买一辆轿车。然而,他们如对杜月笙不买账,不但饭碗会敲掉,甚至会有性命之虞。

经过这样软硬兼施,杜月笙俨然成为新闻界的幕后操纵者,许多重要新闻,甚至是排好了版的头条新闻,只要杜月笙“闲话一句”,往往会忽然不见。

经此一系列活动,杜月笙不仅在黑社会,而且在知识界也有了自己的影响。上海滩的“三大亨”中,黄金荣、张啸林分别被称为“黄老板”、“张大帅”,惟独杜月笙却得了个文雅称呼———“杜先生”。

“晚辈成立了一个古典文化研究者协会,打算先从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典籍的整理编撰开始,系统化理论化地整合华夏文明的过去,以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故而欲请先生出面,为我张罗,文化上的事情,您才是专家。”

这番话语,说得诚恳,如今的古文会,早就有着足够的实力,去在文化理念上进行前期铺垫。以前虽然也在做,但毕竟时局未平,经济衰微,军事实力尚且不能自保。更何况是去坚持自身的理念?

正是在实力上有了底气,钟泱现在才敢堂而皇之的来到这里,招揽一些有志于文化道路探索的人,一起去追求心中的梦想。

“我观阁下之气象,也绝非信口开河之人。然我一生学文,亦知此道艰难。华夏如今之势,实乃无力回天,能够留下火种,就殊为不易了。你口中所说的,我绝对支持,但你所选择的路,可不容易走啊。”

钟泱所说的事情,的确让章太炎很是意动。但一来他对钟泱所说的古文会并不熟悉,二来面对天下的大势,南北大战至今仍酣,列强环伺。欲振兴华夏,又岂是易事?他并不确定,钟泱的坚持,能到达什么样的程度。

这个姜瑞元的拜把子兄弟,**党的鼎力支持者,对于一向和**党兵戎相见的南联,又哪里能有好的感官?自然是能摸黑就摸黑,至于其他地方的报纸,也大多有着各自的政治背景,或者是各自的学术派别。

对于南联这样一个新兴势力,要么是不熟悉,要么是恶意诋毁。真正了解实情,而又态度中肯的,并不多。

坐在自己的轿车上,钟泱的心情还算不错。和章太炎的一番话语,虽然未必就是胜读十年书,但多多少少,也有着收获。在对于古代的文化知识上,其人果然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而且对于中医的研究,也是造诣不凡。

这样的话,以前也并非没有人来找章太炎谈过。但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就干脆是刘半农那种借着拯救中国的名义,实则是想要毁灭中华文明的奸妄之辈。

“天下没有容易走的路,我不求先生现在就做决定,我只想先生先去我那里看看,然后在考虑我们的合作。时间,会见证一切,我无惧于岁月的流逝,当于此生,奋勇不息。”双眸之中,电光闪动,那些喷涌而出的决心和气魄,也无不在感染着章太炎的心。

对于钟泱的邀请,章太炎没有拒绝,但也没说答应。这就代表着态度和意向,也就是说,对方仍需要先去考察一番,才能做出决定。章太炎并非是草率的人,对于是否加入古文会,肯定也有着他自己的思量。

而在这点上,钟泱也不气恼,这样的慎重,才是古文会所需要的人才。况且钟泱也不愁对方不答应,以南联现在的实力,不日就可平复东南,建立起别人难以撼动的基业。凭借着智能工厂的力量,这点根本毫无疑问。

两人详谈了许久,聊着一些关于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编和成册的细节。而且在思想的研究和探索领域,双方也都互相交流着各自的见解。而章太炎,也开始了解到一些关于南联的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