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垂死挣扎(3 / 4)

加入书签

“团长,我们顶不住了”一个亲信哭丧着脸,面颊上拿到渗血的伤口,沾满了灰黑色的污垢,说不出的凄惨。

目前的颓势,陆兰培又岂是看不出来,只见他面带愤恨:“再给撑一会儿,援军马上就到”怒吼的声音已经带上了点点嘶哑,这条战线要是再丢失不见,广州可就真的玩完了。失去外围的掩护,困守孤城历来都是兵家大忌。

他的话语声刚落下,就有传令兵急冲冲的跑了过来:“报告团长蔡廷锴大人率二十八团所部已经赶到,开始协助我军巩固战线”这声洪亮的喊叫,可算是让陆兰培他们松了一口气。

大炮的轰鸣声还在持续,不过目标却是自己,这实在不是一个让人心情愉快的事实。蔡廷锴望着不远处的的胶着战况,心绪有些复杂。南军的战斗力之强悍,着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并没有热血和激情,那种如同冷冰冰的机器一样运转起来的战斗模式,以及层出不穷的新式武器以及与之相应的新战术,都让人应接不暇。同僚的惨状已然映入自己的眼中,对于能否胜利,即便一向自傲的蔡廷锴也只能苦笑不语。

这些资料,南军的军官高层都是熟悉的,营长级别以上的军官以及他们的队伍,都会被专门统计出**的档案文件,经整理后送往参谋总部,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就会用到。明确地方一线指挥官的性格和能力,以及其部属的作战能力,对于战斗计划的制定意义重大。

“叶希夷和他所谓的铁军都不在,李济深估计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李少杰的意思程文力自然明白,但当前广州的驻守部队实力的确不行。李济深的得力下属叶希夷还在武汉休整,一时间也难以返回粤省。

就算是“铁军”回来了,以南军目前的军事力量,也怡然无惧。在这样的底气支撑下,程文力当然有着足够的自信。军事斗争,首要的因素就在于营造自己的“不可胜”之实力,谋略和计策,全都等而下之。

这就是临之以堂堂正正之师,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和可歌可泣,也没有所谓九死一生的荡气回肠。唯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一举扫平前方的障碍。整个社会体系,近百万人凝聚起来的工业化力量,汇聚在一起,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撕碎旧时代的番黎。

无论是**党还是红门,他们的所谓枪杆子,早就已经落后了。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在广州成立,统一各驻粤军队为国民**军。粤军第一师改为第四军,下辖三师。其分别成立了第十、十一、十二和十三四个师的建制。北伐开展之后,第四军中的第十师、第十二师及**团由副军长陈可钰指挥开往前线;军长李济深身兼**总参谋长,则与第十一师和第十三师留守广东。

第十一师由师长陈济棠统率,下属下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三个编制,分别由余汉谋、香翰屏、黄镇球三人带领,负责镇守前三道防线,驻扎在青山大围和新涌围一带,是**政府第四军的前沿阵地。

深沟战壕之中,一个个沙袋堆砌起来的机枪阵地,正在向着敌军倾泻灼热的金属洪流。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的巨大威力,再一次证明了它的存在价值。南军士兵不得不寻找掩体,暂避风头。

先锋第一营,有着许多早年参与过援桂战役的老兵充任军官,战斗力极强。各种新式武器装备也都优先配备给他们,可谓军中的绝对主力。而李少杰所率领的第一师,就有着十个这样的主力营,力量不可为不强

目前的南军,基层战斗力量主要以班为单位,作战十分灵活灵活。步兵班的编制以12人为标准,分乘两辆战斗吉普车,正副班长各带一组。这样每6人一小组,火力会更强,且根据战时需要,可以随时灵活编组成2人六组、3人四组、4人三组、6人两组等等,便于执行各种各样的战斗任务.

面对机枪阵地,也不会使用这个时代的散兵集群冲锋这种炮灰流战术。而是实行突击小队渗透以及各式远近火炮的支援。班级战斗单位体制的存在,因为突击步枪的标准化配备,使得火力强度不降反升。

人数虽然稀少,可火力输出却凌驾于**军之上可供单兵使用的新式超轻型迫击炮,更是让张大年所部吃足了苦头,配合着少量单独作战的狙击手,**军的机枪点被一个个拔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