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子弹口径(二更)(3 / 3)

加入书签

因此,重量轻、精度高和杀伤力强的小口径步机枪会在未来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在目前,世界各国仍主要在使用的7.62m口径的步机枪。而手枪更是未曾解决枪弹在击中目标后的停止作用即使敌失去战斗力,以及侵彻性能也难以同步提高的问题时,故此未能向小口径化发展。

肉搏冲锋战术,毕竟不是主流,中远距离对射的情况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况且出于减少士兵伤亡的目的,钟泱也不推崇近距离对射。必须要以强大的火力输出和中远距离的武器性能优势,遏制和消灭敌军。

为了更好的做好专业化战争准备,钟泱便要求在体系内提早半个世纪对枪械的结构进行系列化、通用化、枪族化研究。其中统一子弹的制式口径,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处环节,关乎到枪械装备能否形成统一的系列。

在钟泱所能影响到的南军体系,撤装传统的冲锋枪、步机枪合一已成为新型单兵战斗武器的发展趋势。他所设想中的新枪族,既是能够进攻武器,又是轻型支援武器,可点、面杀伤,也有一定的对付低空目标的能力。

而钟泱对枪族的形成,也做出了大致上的要求,必须使其达到了同级武器结构型式统一,主要零部件能互换及使用弹种的通用,从而方便维修工作。不单只如此,这样还能有效减少班用弹药品种,减轻战士们的负担,对有故障的武器可随时随地修理,大大提高了机动性、勤务性和经济性,尤其在战场上有力地保障了战斗力的提高。

在越战中不需要那么高的精度所以ak才吃香,要是离得远比如300米,基本不会有哪个傻子扔m16拣ak47。

“相关的性能实验都做好了吗?”针对着这个问题,钟泱也显得异乎寻常的慎重。

“是的,已经全部完成了。目前摩托化、高机动性的战争模式还未形成,步兵直接交火多为远距离对射,交战距离多在300米以外。所以暂时并不推荐使用口径过小的子弹,中等口径威力步枪子弹,是未来数十年内的需要。”

常胜的话,引起了钟泱的一番深思,其实常胜的一些说法也存在着误差。因为缺乏大量的持续性武器作为火力支柱,亚洲的确的战争通常以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为主。即便是武器更为先进的欧洲战场,短兵相接的战场局面也不少见。

“缩小子弹口径的话,的确会在后勤上减轻不少压力。但在中远距离的射击上,我仍旧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精度。”钟泱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后世北约的5.56mm子弹口径。

小小的一颗子弹,普普通通的枪支系列研发,就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整个南军的整体军事力量。这就是工业时代之后的魅力所在,与以前相比,谋略的作用大大降低,而后勤因素则对战争的胜负造成了更大范围的影响。

钟泱对此,自然也十分明白,所以才会亲自关注着事态的进展。。.。

更多到,地址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小口径子弹的杀伤效果取决与子弹在击中人体时的动能:距离太远,速度下降,动能不足,难以造成翻滚,杀伤效果剧减;距离太近,子弹过稳,来不及造成翻滚已经贯穿人体,杀伤效果也要下降。

后世的盟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种情况都遇到过。相比之下,全口径子弹不靠翻滚杀伤,在穿透力和杀伤力之间比较容易平衡。当时的美军步枪小口径化已经50年了,但英军的小口径化从1986年才开始,当年参加过马岛战争的老兵对7.62毫米北约弹的威力记忆犹新,对阿富汗战场上5.56毫米弹威力不足深恶痛绝,成为强烈要求增加步枪子弹威力的声音。

小口径子弹杀伤效果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需要多次命中才能造成有效杀伤。小口径子弹的重量轻,单兵携带量大,但要是总是需要多次命中才能保证杀伤,那实际的持续战斗力并没有提高,需要多次命中还给士兵增加了额外的风险。在步兵班里配备7.62毫米武器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在300至900米的典型作战距离上,fnmag机枪手和l129狙击枪手可以有效地交战,其他使用5.56毫米武器的人只能在一旁看着。

把步兵班全部换装为7.62毫米武器也不行,大后坐力所导致的射击精度下降等老问题又再一次浮现了。为此钟泱以此为鉴,在听从了第一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他们的建议之后,决定先统一采用6.5mm口径的子弹作为制式标准。

只有在摩托化、现代化的战争模式出现之后,步兵的直接交火才会变成多为短兵相接,并且交战距离日益缩短,近战致胜全靠士气和火力优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