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恐怖加特林(一更)剩蛋快乐(3 / 4)

加入书签

在原本的时空里,孙逸仙犯上作乱的造反历史,即使从由其策划而终胎死腹中的第一次广州起义算起,迄于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这位**先驱于北京逝世,垂三十年整,其结果是依然是“**尚未成,同志仍需努力”。

钟泱下车之后,自动化程控的金属外门缓缓而开,在他进入之后,便又徐徐而闭。唯有门外的两名陆战士兵,凝然不动,就这么耸立于此。揣在怀里的突击步枪,枪口上闪着碜人的寒芒。

整个西北角,立着一栋栋巨大的工厂,相互倚在一起,勾连相接,形成了一处规模恢宏,气势巍峨的钢铁山脉。

震撼人心的轰鸣声随处可闻,空气中亦鼓荡着强烈的金属气味。不单只门外有陆战士兵看守,内里也随时停放着五十名以上的陆战士兵,原地候命,以应付突发状况,即使这个可能性非常之地。

三十六座高耸的塔楼围绕在四周进行警戒,安放着加特林机关炮这样的绝世凶器。这种加装了电动机的重型机枪,更像是一个小型火炮,在陆战士兵的操作之下,可以连续不断地对敌射击。

反抗者,甚至会被当场扭断手脚。

进入了这个规模宏大,占地广袤的巨型建筑群落,钟泱虽面不改色,心底里也是感慨不已。心绪一阵莫名的悸动,叹息着:“如果没有智能工厂,来到这个世界,怕也只能走上孙逸仙的所谓救过道路吧。”

唯一的差别,也只是比对方的人品靠谱一些,其余的实在难说。

但世事没有如果,钟泱可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去认可孙逸仙的为人和手段。

当年美国驻华公使评价孙中山道:“事实上,他认为他做的任何事全是对的,而且为达成目的,不计一切牺牲。”这话倒算是一矢中的。其同乡梁启超亦有类似评论称:“我对于孙君所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

这种武器的设计理念,来源于美国人。加特林机枪是最早由美国用于大规模实战的武器,六根枪管构造出凶猛的火力,并且射速极高,载弹量高达二百发,用它作战可谓所向披靡。

加特林机枪是由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又译作格林,故此枪也被译作格林机枪或译盖特机枪、机炮。于1860年代设计,为手动型多管机关枪,是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

从制造者的身份来说,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

由是观之,孙大炮于列强所诺者,更近于“枉尺而直寻”的策略,尽管亚圣认为“枉尽而直寻”不可取,但以卖国论之,亦属不当。卖国未必,然证之史实,说其祸国殃民却不为过。

坏人,也并非是主动去做坏事,才算得上坏人。孙逸仙就是这样的典型好心办坏事,越弄越糟糕,为目的不择手段,最终将中国的内部实力消耗一空。**党北伐成未已,日寇便倾力来犯,这就很值得玩味。

无论他早知亦或不知,然错即为错,粉饰毫无意义。

历史不需要谩骂,也不需要神化。古代的史官即便刚正不阿,其实也还是以人治的观念为历史人物定性。鲜有不做评论而但平直叙述者,此等习惯不好。

孔圣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孙大炮年轻时是个欲投效于李鸿章帐下却不得其门而入的维新分子。当他要在体制内报效国家而不能时,他便要**和造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