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漳州之行(2 / 2)

加入书签

听到了陈炯明的称赞,刘进洋摆出了一副受宠若惊的神色:“哪里哪里,竞存先生克己奉公,力行实践才是我辈楷模。”就在刘进洋和陈炯明在互相吹捧的时候,钟泱已经在考虑着下一步的战略计划了。

来到这个时空这么久了,虽然发展的步伐看起来有些凌乱,但是整体的布局倒也没有遇上什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原本在北京的发展是为了获得第一桶金,因为当地军阀政府和列强势力的压迫下,钟泱不得不逃离北京,来到了政治和经济都相对比较宽松的南方。而在广州城的立足也没有顺风顺水。

要和村民打好关系,要处理好和地方帮会之间的关系,还要想着开办实业。作为一个外来者,贸贸然的招收工人开办工厂其结果必然是悲剧的。所以为了以后的稳固发展,钟泱必须要找一个合格的靠山才行。

在钟泱的分析下,他发现革命党和粤海商会都不合适,他们都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实力也太差,根本不足以在桂系军阀的眼皮底下保护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唯一比较靠谱的就是陈炯明了,没和这个未来的广东王打好关系之前,钟泱根本就不敢安心的发展经济。

但是现在,和陈炯明的接洽已经完成,并且双方已经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对方承诺明年开春就反攻广东,拿下广州城之后刘进洋就是此战首功!将获得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这才是钟泱的目的。

而在陈炯明眼里,也惊讶于刘进洋和钟泱的年轻。不是什么人,都有魄力拿出30万银元只为见某个人一面的。原本陈炯明还以为他们是来自江浙财阀的公子哥,到漳州想要搞些经济投资,对于这种事情,陈炯明也不是没遇到过。不过对于有人想要来投资,他自然是很高兴的。

毕竟漳州的发展不是光靠他自己一个人就能够撑起来的,外来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是当陈炯明从刘进洋手里接到一份关于军火的数目清单的时候,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作为出身于广东的陈炯明来说,客居漳州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打回广东,驱逐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但是军火的准备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虽然最近为了军火的事情他也和苏俄联系上了,但是毕竟山长水远,要送过来那可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即使是平安送到,想来数量和质量也不会太让人满意。

列强的嘴脸陈炯明也不是没见过,说一套做一套的事情他碰得多了。哪里像面前的这一位叫做刘进洋的青年,出手就是八千支新式步枪和200万发优质子弹。同时也深感刘进洋的能耐和手腕,能不声不响的运来这么多军火,绝对不是易与之辈。

急不可耐的陈炯明,赶忙吩咐亲信属下许崇清带领一个营的士兵去护送这批军火。直到傍晚,终于把这些步枪和子弹都落实到军械库里之后,陈炯明才放下了心头的大石,再次接见了刘进洋和钟泱二人。不过这一次的态度又大有不同了,之前虽然热情,但是到底也不过是公事公办的态度。但是现在,陈炯明却恨不得把刘进洋当成亲生儿子来看待。

现在已经是八月末,要撑到明年开春并不困难。钟泱还可以趁着这几个月的时间好好的巩固一下自己的势力。村联队的训练和扩招也必须要尽快进行了,配合上一小队陆战士兵,低烈度的战斗完全不是问题。

只要在军事上站稳脚跟,经济上的发展才有一定的保障。钟泱完全不相信那些依靠金钱和利益建起来的关系网,唯一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实力。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这么大一批性能优良的军火,可不是有钱就能搞到的。对于对方的来意和背景,陈炯明已经让底下的人着手展开调查。而现在,他却是想要从刘进洋和钟泱的嘴里问出些什么。毕竟在中国能拿出这么一批军火送人的组织,实在是不多。陈炯明不是傻子,当然要问清楚来意。

而正为此事而来的钟泱和刘进洋,也没有隐瞒太多,而是说出了他们在广州办厂开公司的那些事情。广州城里的事情,陈炯明多少也知道一些,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在那里还是有着许多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对于钟泱和刘进洋的来意,他也不是不清楚。

不外乎是想支持自己打回广东然后捞取好处罢了,这种暗通款曲的事情广州城内一半以上的势力都在做,只不过没有哪个势力有这次这么大的手笔。这种数量和质量的军火,说送就送了,连条件也不提,刘进洋自然是获得了陈炯明的好感。

握着刘进洋的手,陈炯明面带饱含激动的神情说道:“两位都是爱国的志士!我在此不胜感激!”他还以为刘进洋是此行的核心人物。

不过这也是钟泱想要的效果,所以他依旧是一脸淡然的和两个身着西装头戴墨镜的陆战士兵站在了一起,一副下人的样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