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奉命出巡(3 / 3)

加入书签

这位保定知府居然闹了脾气,与叶观耗上了。

叶观本是年轻人,哪里受得了这样的阴气,当即就要发火,学习那些朝中老臣,准备痛打这李知府。

“商员,给我把那些拿刀的王八羔子都给我抓起来,要是敢反抗,格杀勿论!”叶观红着眼睛下了命令。

“得令!”商员听见叶观下了命令,当即带领着锦衣卫就要与那些巡检司和卫所的官兵打了起来。

“保定巡抚王璟王大人到——”一声传唤声,打断的叶观的动作……

叶观带着沉重的心情从城门楼走了下来。近距离的看着这些难民,叶观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饿殍枕藉、哀鸿遍野。看着这些大冬天只能靠着破烂单衣御寒的灾民们,叶观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中的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句话。他今天看到男男女女一大群的灾民的样子他才有深切的体会。肮脏的皮肤,菜黄的脸庞,摇摇欲坠的身体加上干枯的嘴唇和空洞的眼神这就是他眼前的成年饥民。当一个人饿死的时候,还可以怪这个人懒惰,当一百人饿死的时候,还可以怪这里的天灾,当一千人饿死的时候,还可以怪当地的官府,当一万人饿死的时候,该怪谁?当一个省能出现百万灾民的时候又该去怪谁?

就在叶观走下城楼的这段时间,他清楚地看到又有几个人就这样突然直挺挺的倒了下来,也不知死活,然后就被像丧失一样麻木不仁的灾民们就这样踩了过去。最恐怖的是就连跟在那些人身边的小孩子们似乎没有了灵魂,连哭表情都没有,也许看多了死亡,人就麻木了吧。他们也许会就这样随着难民的大潮随波逐流而去,直到这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最后也就这样倒在逃难的路上……

“啪,啪”的皮鞭声和不时有重物倒地的声音与这些饿的连说话都没力气的灾民们构筑了一幅《千里饿殍图》。它不是活的,因为这样的灾民几乎没有丝毫的声音,甚至连人群都是麻木的,就像一幅静止的画作。它又是活的,画这幅画的代价就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样的画作,看的叶观几乎落下了泪来。

“叶观,咱们救救他们吧!”朱清霖也早就从车里出来了,自小在国公府锦衣玉食的她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当即就忍不住要去开粥厂赈济灾民。

“开粥厂,我要开粥厂!把那些拿着鞭子的兵卒赶走,他们不让灾民进城,爷不是山西的官,爷管不了他们。但是我要在这保定城的门口开粥厂!”叶观红着眼睛说道。

当叶观让那些锦衣卫扛来大包小包的粮食准备熬粥的时候,这些灾民的眼睛里才能看到一点色彩,才能感觉到他们是活人。大大小小的灾民们拿着破碗,拿着半边铁锅,甚至没有盛具的灾民准备用双手去接住那锅里的热粥,看着有些蠢,可是再饿了不知道多久的灾民眼中,粮食就等于一切!如果不是叶观的护卫们还拿着刀剑,他们甚至于还没等到粥熬好就要上去抢了。

保定府知府知道有一名路过的钦差在自家门口施粥的时候就顿时不满意了起来,在自家门口施粥,这不是打他的脸吗?当即也顾不上别的,带着一众衙门里的大小官吏就往城门口赶。

“敢问天使是往何处钦差?(ps:古代皇帝的钦差的美称就是天使。不是那个长翅膀额鸟人,而是天子的使者的意思。)”保定府知府一上来先行了个礼,然后故作不知的问道。(这里先讲一下,明代中前期所谓的的钦差,其中一部分其实就是巡抚的意思,就是非正式的官职,不是所有的钦差都能用上皇帝下的圣旨的。钦差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国务院督办小组组长,看似权力很大,不过也只限于本地而已。叶观的钦差职责更惨,只限于大同府军事。与保定府不搭边。)

“李知府,你有时间问我我去哪里的闲工夫,不妨去调拨义仓的粮食来赈济灾民。”叶观看见那些保定兵丁对待载明的态度后,对这位圆滚滚的知府很不感冒。

李知府看见叶观丝毫不讲官场上的情面与客套话,反而指责他没有开仓赈粮,当即就冷笑了起来。你不过是一个过路的钦差,而且还是山西大同的钦差,更别说我是上府知府,标准的四品官,与你同级,你管天管地,居然还把手捞过界了。当即大声说道:“来人啊,给我使劲的赶,那他们都赶到山西去,让钦差大人,好好地在山西去招待这些灾民!本官代表这些灾民谢谢叶大人慷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