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第三十七计(上)(3 / 5)

加入书签

当然,它也未必能适应所有战役,如大非川之战时薛仁贵与郭待封也分了兵。而且离得不远。然而两将不和,最终必是失败。

不过常遇春与徐达北上,两军离得又很远。然而他们各自负责战区,相互配合要求也不那么紧张。所以虽分得远,最终大胜。所以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不过总的来说,这个距离无比的关健。

所以宋九起数次战役都注意了这个距离。南来风战役中虽离得远,不过那是分时间段分别起的战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对相互配合要求并不严密。

然而这次有一支军队分兵却是很危险。

这是为自己割让燕云借台阶下的。

因此意见始终不能统一。

就在这时,石普带着兵马从海上登6,宋军也向四州起进攻。

有的人醒悟过来,知道不能善了,但还有更多的人执迷不悟,继续议论要派使议和。这便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

其实还有一次机会。

那就是石普的两万宋军。

看到宋军大规模行动,辽国七嘴八舌,有的人便建议不如出动重兵,两个方向夹击石普的孤军。

战后宋九感到十分庆幸。

若是辽军那样做,也未必能将石普的军队全歼,可是石普的军队必然会损失惨重。相反的辽军就会打出士气与信似。若是损失到一定地步,将后产生无法想像的后果。

先现在六月份了,这在这季节里与辽军会战,对宋军更有利一点,然而离深秋的时间也变得很短了。

一般数达到几万以上的军队行兵,多会出现分兵互相侧应的情况。道理简单,若不分兵,就会呆板,一旦受挫,往往产生大败,如史上的淝水之战符坚的前秦军队,赤壁之战的曹操军队,还有宋朝高梁河之战的宋朝军队,萧燕燕南下澶州时的辽**队。就拿史上对比。若非种种原因,赵恒议和。萧燕燕未必有好果子吃,高梁河时若非潘美等将稳住败军。辽**队还不够强,同样宋军可能会全军覆灭。

但分兵也有分兵的弊病,一般来说,若是范围太狭小了,失去分兵意义,其实是等于没有分兵,若是范围大了,相互不能配合,往往被敌人各个击破。

成功的例子就唐击吐谷浑之战。前期几支唐朝军队就在大小积石山之间行军,到了决战时,已翻过了日月山,就在青海湖两边拉开大会战了。

最成功的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军始终在砀山到固县以及徐州这一带穿插,运动,包抄,保持着优势兵力,或是围点打援。或是逼降策反,或是以优势兵力合击。这乃是大兵力会战最典型成功的战例。

失败的例子就如宋朝的雍熙北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