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黄昏(四)(3 / 4)

加入书签

不过这也是一个可喜的征兆,越来越多文人开始意识到宋朝军事制度上的一些缺陷。

还有内政五条,并省官吏,这是老生常谈。其次是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一些文臣什么事也没有做,升起来却象火箭一般,而且赏赐丰厚无比,可是武将在前方替陛下卖命,却什么也没有,让武将心中会不会服气?三是信用大臣,参决机务,看看雍熙北伐你干了什么,两府大臣说了那么多,可你不听,一手策划什么分兵北伐之策。四是不贵虚名,什么封禅建寺塔的,不要弄了,那个没用。百姓安居乐业,燕云收回,不搞这些,你也会做为明主记载于史册。五是禁止游惰,厚民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也。

这五条……

然而确实是时弊,虽然赵匡义有些被打脸的感觉,表面只好深加叹赏……

大嘴巴田锡上书。

然而宋九做了一件捉狭的事,说道:“张洎奏章有很多可取之处啊,而且写得这么华美,让臣带到西府参考吧。”

之所以张洎这么多年屹立不倒。正是他的文笔。

这篇虽是言事奏章,但写得花团簇簇。反正宋九肯定写不出来。

另一个文章大家王禹偁也呈上一篇奏章。

中国患匈奴之病,其来已久(匈奴指北方游牧民族,不是真匈奴)。但圣明如汉文景时,单于却肆行侵掠,火照甘泉,汉哀平之时。外无良将,内无贤臣,可是使者来朝伏拜。现在国家强大,不下汉朝,陛下圣明,岂让文帝?北戎之强未必有单于之时。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那个阵图你也别瞎搞了,成吗?

还有东西两府似乎老死不相来往之势,这个能行吗?

辽东那边做得不错,可是辽国疆域大,诸国多,不如派间谍看一看还有那些属国能离间的。

也说错了。不是汉哀帝与汉平帝时自己衰弱,而是让汉武打衰弱了,匈奴走向末落。不过自古以来,对汉武大帝穷兵黜武,许多文臣皆痛恨之。因此王大文人不提汉武了。

所以外有五者。一是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二是侦逻边臣。罢用小臣,用老成忠厚的大僚任之,这样就能将边境情况真正反馈到朝堂。三是行间谍离之,契丹妇人任政荒淫不法,所以用间谍以厚利诱蕃中酋长。一旦诸酋离心,因可取也。四是以夷伐夷,如辽东女真,就可以让他们攻辽东,与朝廷张其犄角。五是下哀痛之诏感谢边民,鼓励边民杀敌,得蕃人一首级赐之帛,得边地一马者还其价,得酋帅与之散官,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心也。

略有新意,也是老生常谈。

兵势合起来,与张洎所说的那样,大家会放心吗?

再说边境斥候,实际已经很重视了。萧燕燕作风不好,然而她政务能力好,能离间吗?至于乌玄明那股力量,宋九不是不用,实际乌玄明现在势力恢复了,更想跃跃欲试,然而宋九借着石普与杨六郎之手,隔空阻止。他们还没有真正强大起来,现在惊动辽国,那是找死的。那么到用的时候这个棋子就用不上了。最少还得要发展数年,就象史上的西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宋朝的交战,最后才崛起西夏国的。至于赏赐边民,赵匡义早就做过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