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无敌(2 / 4)

加入书签

河东人口稀少,导致无法豢养更多边防军人,宋军比河北驻军更少,能获得更多兵力优势。

杨业以前表现不大好,潘美在幽州表现更差。

实际这个想法无比的错误,河东百姓可能不大服气宋朝,但相比于宋朝,更痛恨契丹,其中杨业就是代表。兵力优势除非明显,悬差不大的话,未必会起多少作用,例如满城之战,高梁河之战。至于刘继文号召力有多少,更让人怀疑。杨业打宋朝不行,但打契丹那就是两回事了。至于潘美在高梁河一役中的不作为,是无法作为。潘美若算庸将,那么契丹除了耶律休哥外,就连耶律斜轸都算庸将了。

战斗之前,这时还不是范雍、范仲淹、韩琦、高遵裕、李宪这些书生太监外戚掌兵的时代,最少在宋太宗时期,打得有板有眼,对情报工作也重视。就象田钦祚那次三千打六万,契丹还未出兵,赵匡胤就得到消息。

虽然契丹是闪电战,然而潘美还得知了情报。

杨业性子有些倔,实际史上那次惨剧,也与他性子有关。东路军大败,契丹扑向西路,这时赵匡义又错误的下了一道命令,让潘美将云朔百姓带到中原来,可那时契丹将主力集中调头准备对付西路军了,依潘美之意,直接将这些百姓放弃。杨业却一定要执行赵匡义的计划。杨业之死不能说与潘美无关,若是王侁一个人,有什么能力掣肘潘美,他还嫩了一点。但这场争执,让潘美大军差一点陷入危境,连屁股都差点让耶律斜轸烧着了,所以潘美才痛恨的放弃了杨业。潘美有大错在后,杨业有小错在前。当然。宋九肯定不知道了。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若是继续发展下去,就是有宋九,可能还会重演。以后还会有人莫明其妙的说潘美贪图雁门之功。

暂时两人合作十分愉快。

杨业虽直性子,也不是不通事理,潘美对他客气,他也对潘美尊重之。

满城大捷,是因为赵延进的胆大。李继隆的搓合,三路主将奇迹般地的完美配合,取得了大捷。

因为时间紧急,潘美只是召集了杨业,与杨业的部下董思原、候美与邓昭达等将领协商。

随后潘美于雁门关前正面应战,杨业却借助他对地形的熟悉,带着轻兵西出井陉,由一条无人注意的小道插到敌后。

但在雁门潘扬二人配合更加完美。

契丹派驸马萧咄李为主帅,李重诲为副帅。刘继文随军,从契丹出动了一万多名正兵,但不是一万多大军,契丹的军制,一名正兵需一名打草谷兵一名守营辅兵,合计起来也达到了近四万兵马,再加上云中的汉兵,以及一些老幼与役夫,大约七八万兵马,打着十万兵马的旗号,扑向了雁门关。

契丹之所以选择在河东,有几种想法。

宋朝刚收复河东,河东百姓不服。

刘崇的孙子刘继文逃到了契丹,由刘继文随军,打着收复北汉的旗号,可以获得大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