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亲事(3 / 5)

加入书签

“明远。做好这件事,不怕花钱,我支持,一旦做好了,将是垂名青史的大事件。”

“不敢,蒙受皇上信任,心中戚戚……宋公,我还想请教一件事,李公南贬……”

“明远。”宋九脸色一阴,道:“汝是君子,何谓君子,温良恭俭让。不会勉人为难,如我的小妾扣于契丹,我有能力将她救回来?”

宋九对李崇矩不恶。然而当年李崇矩的事做得是不厚道。赵匡胤设枢密院与三司,正是切割宰相之权。因此后来以楚昭辅为三司使。李崇矩为枢密使,赵普为中书门下平章事。

赵匡胤希望的是三个部门形成一种鼎足。再用他的平衡之道,他的帝位就安心了。

宋九说了,赵匡义也准了。

李昉来正是为了太平广记许多书籍作者名字而来的。

太平广记收录的是小说,各种野史杂记,包括戏曲。宋九未动手写什么小说,可从他嘴中传出各种故事,流传到坊间,包括西游记,又经说书人编写后,进一步传扬开来。

还有书院编写的各类书籍,以及宋九请的文人编写的各类长编戏剧,这两者没关系,但是前者作者弄不清楚,署名是各类说书人,实际故事来源是宋九。

一旦编录,必须注明清楚,它也是一种荣誉。

做为李崇矩,不一定非要与赵普闹矛盾,但当时的赵普镇压赵匡义,击杀姚恕,将符彦卿弄得死去活来,几乎快成了第二个李林甫蔡京了,那种时候李崇矩却与赵普联亲,意味不能不说不深长。

李崇矩的命运于其说是卢多逊的挑唆,不如说是赵匡义的报复。

一旦当时赵匡义没有手段,将局面扭转过来,因为李崇矩的倒戈,宋九,卢多逊,以及其他人,包括赵匡义都会很悲催。

宋九没有那么大的肚量,就是肚量再大,也说服不了。

而且不少,经李昉收录后。多达一百多卷。

宋九哈哈一乐,道:“明远。名字重要,还是内容重要?”

“但这些内容都是宋公想的。”

“没关系。当时逗家人一乐罢了,再经传扬,我看过,良莠不齐,写得好的是他们的本事,我能不能占有其名,写得不好的,格调低下,更不能将我的名字写在上面。”

“倒也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