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入相(下)(1 / 4)

加入书签

同时又于江州城外勒石为巨碑,上面标洲彭蠡湖以及周边地区可以筑圩的范围。可以筑圩,但必须留下深湖区域,以便蓄水,包括各个河道也不能大肆侵占,否则一旦汛期来临,洪水不得泄,就会出现大面积涝灾。所谓的圩,在汛期时圩区远低于河面,一旦圩堤冲垮了,那会死很多人的。

除了巨图,还有相关的文字说明。

这是课铜数量,再包括私铜,实际产量能达到五百万斤。

并且它是指原始冶铜后的结果,若是推广反射炉冶铜,这个产量会增涨两到三倍,包括一些贫铜矿也能利用上。

但这些铜不可能全部用来铸钱,大约能利用三分之二,那么一年能铸钱三百到四百万缗。

这个铸钱数量仍满足不了国家的货币需要,可多少能解决一半钱荒的问题,至少两三年过后,朝廷不需要下诏钱不得过江。

它尤着国家的民生,朝廷对此十分重视。

未动身之前,先看了铸钱监。

宋九奏折到了京城,古通判与张霁二人削籍为民,这让潘怜儿更不满意。当年宋九仅是出征了交趾,便让赵匡胤削籍为民。两者能相同吗?

至少有一个流放处执吧。

宋九好言安慰了许久。

对宋九在江州的做法,朝廷未置与否,但同意了两条。

宋九看了看,带着家人前往湖口。

江州十分麻烦,然而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时光渐渐接近十月,纷争渐渐平息。

宋九又派出官吏,于彭蠡湖修筑一个面积达到四百多顷的湖圩。它不是为了大兴圩田。江州如今成了地广人稀之所,圩田虽然肥沃,筑圩堤时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筑好后还要兴修沟渠,平整田亩,汛期时又要防洪抗讯,老百姓未必喜欢。

所以从宋九去湖南提出筑围。再到江东,如今真正的围田与圩田并不多。

它主要作用,还是起一个表率,以后人口增涨了,就能用它做一个示范。

那就是将江南国学改成白鹿洞书院,从江州财政中拨出一笔款子,扶持白鹿洞书院,并且从河洲书院里调出一些师生,前往江州。但白鹿洞书院以儒学为主,其他学问为辅。

第二条就是铸钱监。

并且三司调来详细的数据,又从其他数州调来一些匠户。

年底铸钱监就能正式营业。

宋九看着三司数据,开始起铜产量并不高的,但随着火药的使用,每月江南铜产量在逐步增加,若是按照这个走向,明年整个南方课铜量能达到三百多万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