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重天(下)(3 / 4)

加入书签

河中有一些兵户,他们的户也不能说是在河中,禁兵是圈养的,军营与家眷全部在城西北,也就是潘宅再往西北方向去,那就是大片的将士家属所在区域。

但这时候不是一家一子,有的几子,抽到了成了禁兵,家也搬到军营区,不过还有一个家在各处,包括河中。

这个问题宋九不大好回答,他还没有了解所有真相,然而韩重赟解释得够多了。发财最多的是将领。士兵发的只是一笔小财,有的多,有的少,王全斌的直系军队收获恐怕最多。

但发财问题不要紧,行军作战,最要紧的不是发多少财,而是人要平安。若是按照刘家老汉的说法,这一种情况恐是最糟糕的。四川乱成那样,想禁兵个个平安是不可能的,然而战死,尸骸一般带回京城,就是在当地掩埋,也得有一个音讯,或者发放一些抚恤。刘家全部没有,那只能是一种情况……叛变!

吕翰等将校因分赃不均带着手下叛变,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将士参与,朝廷怕引起民变,不能说出此事。若是刘家孩子在吕翰军中,那悲催了。

“只要九郎不嫌弃,奴家听从九郎安排。”

宋九默然,玉苹虽这样说了,但说她心甘情愿,大约还是不可能的,往后再说吧。事实宋九也不是有意拖,这段时间太忙了,特别冬天深的时候还要去四川,这件事到现在也没有公开。甚至他幻想着若是朝廷不催,四川渐渐平息,自己就装呆不失本,不去!第二天李铁匠送几个炉子的样品,它简单,制作起来快。宋九随后又打造了一个手工机械。

或者能用水力做相关的机械,然而宋九不想费那个心思了,索姓全手工制造。然后用这个简易手工蜂窝煤机,按照一定比例做了几十个蜂窝煤,晒干后燃烧,看火力看效果。后世的蜂窝煤技术进步,可也造假了,火力不足,封炉时间也不能很长,严格标准的蜂窝煤能封炉十八个小时,实际蜂窝煤封炉能达到七八个小时就算是好的,有的连六个小时都不足,两壶水一烧就要换煤。正是这种劣制的质量,害惨了它的销路。不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再度出现。

宋九是绝对按照标准来的,这个容易试验,两天时间就得出结果。选了一种配方,最少能烧四五壶水,封炉在七个时辰。这才将诸衙内一起召齐,汴水出了东京城,渐渐开阔,水流湍急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又不能影响航道,还有的地方大多数设置了石椎石碾,主要是用来舂米的。又要离京城近,又要能让船停下卸煤,实际供选择的地点并不多。

现在还没有人知道,有,一直到钢监所在,真正能选择的地点只有六处,到钢监哪里已太远,若是离京城近的地方,只有两处,一处包括大虹桥对面,哪里不可能做为作坊的,煤到处黑乎乎的,会影响其风景。就是以后他人在此设作坊,赵匡义也多半会让他们拆掉。因此只有下游的一处所在,那就是清明上河图上虹桥的地点。

宋九感慨两河百姓是两重天,这才是真正的两重天。

但他不敢说,道:“我听闻一些消息,巴蜀叛乱渐渐平息,一平息将士们必然会回来。到时候就有消息了。那是前线,我只是一个芝麻粒小官,也不大好问。”

这个不能赚黑心钱,并且技术也简单,想赚也赚不了。但它胜在数量大,若普及开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包括宋九在内九十四家均摊,本钱不多,一家五十缗钱足矣。

几天后作坊就开始建造,速度很快。

宋九继续在奔波,刘家老汉找到宋九,说道:“九朗,我有一件事不大明白。”

“刘翁翁说吧。”

“苏家那个长子到了军营,我家次子也进了军营,他们都一道入川,为何苏家那孩子寄回许多钱帛家书回来,连报平安。我家那孩子不提钱帛,但连一份平安的家信也未寄。若说战死沙场,最少朝廷有一个说法吧。我去军营问,军营里的将领又不回答。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