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岭详细科普(下)(2 / 2)

加入书签

寂静岭是一个恐怖、压抑而又充满魅力的地方,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给文章标题鬼使神差地写上了“带我回到寂静岭”,仿佛我曾经去过,或许那里对人的内心有种神秘的感召力。李安导演在奥斯卡获奖时曾经说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认为每个人心中也有一座寂静岭,那是每个人心中的自我审判,是每个人最后都要回到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莎仁其实是阿莱莎的邪恶面通过对视与莎仁融为一体之后的人,或者说,莎仁已经不存在了。没有发现回家后的莎仁有一种成人的眼神,并且仿佛从来没有来过自己的家一样,进屋之后有种好奇感?阿莱莎就是因为曾经被自己的生母抛弃给教徒,而从罗丝这里感受到真正母爱,而想把罗丝永远困在寂静岭的世界里以独享母爱!

“莎仁”上车之后吸手指的动作就是在使用神秘力量,她吸手指之后,原本不能发动的汽车发动了。有文章认为车是从悬崖上“飞”出去的,我觉得不是,从车经过悬崖的画面明显可以发现原来的绝壁上已经出现了一座桥梁,这也是车上的莎仁吸手指使用神秘力量延伸出来的结果,最后表世界的空间被一直延伸到罗丝的家。

我认为,劫难之后的罗丝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女儿不是原来的莎仁了,也知道自己将永远被困在寂静岭的表世界,否则她怎么就上去去试图开动这辆之前已经开过但却无效的车呢?罗丝原本也知道寂静岭四周是无路可走的虚悬,怎么就敢开车往外走呢?

原因就是她知道“莎仁”或者说阿莱莎不会让车掉进悬崖而一定会让自己开车出寂静岭。世界仍是一片灰色和加油站的空落罗丝不可能没有察觉,最后她进屋后直愣地望着沙发,就是她感觉到了自己丈夫的存在,但却也知道这种“两个空间”的存在是咫尺天涯了。其实者这一切都是阿莱莎安排好的,她将自己的善良面莎仁送出寂静岭险恶的地方被人收养,长大到自己受火刑的年龄再招回寂静岭,复仇并完成合体,然后独享母爱。

寂静岭所要表达的主题:

1.母爱:体现在罗丝面对如此艰险的环境还义无返顾地寻找女儿,阿莱莎的生母无论在里世界还是在最后审判中都安然无恙。女警察一句“在孩子的眼中,母亲就是上帝”和罗丝对其的引用,以及女警察被烧死时也喊母亲、都揭示了这一点。

2.后工业时代:一如美国甚至世界各国在后工业时代没落的工业城市,寂静岭也象征一个时代的终结。

3.宗教反思:阿莱莎是因为私生女所以才被当地的“邪教”组织所不容,类似的还有旧中国某些某些地区女人未婚先/孕就要被淹死的陋习。美国本身是一个新教国家,而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烧死的“女巫”则不计其数,无数无辜的人被以各种名义施以火刑处死,沦为宗教狂热和愚昧的牺牲品。最荒谬的更有1474年巴塞尔城曾因为一只公鸡下蛋(公鸡中的战斗机?)被视为“女巫”而烧死!美国本身在成立之前也有从欧洲大陆来的各种教派,导致今天美国各种名目繁多的宗教组织。在美国建国前的混乱状态,各教派都认为对方是“异端”,结果就是更多人因为“异端”或“女巫”被推上火刑架。所以《寂静岭》不仅是基督教新教对天主教的反思,也是美国新教本身对自己的反思,一如阿莱莎生母说:“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掘墓人。”

4.对善恶的思考:电影中借男警察之口道出“魔鬼也有自己的正义”,如果正义用邪恶的手段摧毁邪恶,那么它究竟是正义还是邪恶?究竟什么是善和恶?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

5.赎罪/审判之地:这本来是游戏《寂静岭2》所要表达的主题,在这里同样适用。寂静岭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是每个人最后都要受到的自我拷问。那些做了坏事的人最终都要被最后审判,赎罪的方式就是接受审判,就像电影中那些教徒,那些为恶又自我开脱而不自知的人,早晚都要受到魔鬼的最后审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网游竞技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