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赐药”于民(1 / 2)

加入书签

北魏的“医改”创新突出地表现在解决民间看病的问题上。皇兴四年(公元470年),便曾开展过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

别坊有别于为官员和贵族服务的“太医院”,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有学者称,“别坊”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人民医院”,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费用全免。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患病就医自然也就必不可少。即使是在医疗技术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看病难仍然是重大难题,那么在缺医少药的古代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呢?

其实,对于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历朝历代都曾出台过很多“医改”办法,比如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的“赐药”于民;北魏时期孝文帝元宏设立“别坊”提供免费就医;唐玄宗李隆基“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向民间公布实用医方……唐朝还通过立法对医疗行为加以规范,《唐律疏议》中曾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对下错药方的即便没吃死人也要“杖六十”……7kzw.org

朝廷“赐药”于民

在古代,为方便群众就医,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较常见的办法之一是“赐药”。古代赐药活动多出现在瘟疫、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会赐药。“赐药”并不是一种制度,也不属于“祖宗之制”的范畴,而是慈善性质的“仁政”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西汉时,皇帝大都曾开展过赐药活动。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尤以青州(今山东境内)地区最为严重。当时的皇帝汉平帝刘衎年仅10岁,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为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服务,此即《汉书平帝纪》(卷十二)中所记载的“为置医药”。

不只朝廷和皇帝会赐药,地方衙门和官员,也不时为辖区内老百姓提供免费医疗。《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会稽郡一带(今江浙境内)发生特大疫情,死了好几万人。当时负责地方具体事务的钟离意,便亲自到疫区照看、慰问病人,送去医药,因此赢得民心。

免费看病就医

建立公众医疗机构,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医的最可靠办法。西周时期已有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医疗机构,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医疗机构。

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当时,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建立“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六疾馆”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开办给老百姓看病的官办医院,则是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北魏(公元386-557年)设立的。

当时北魏的皇帝叫元宏,史称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小皇帝之一,虚岁5岁继位,年号“太和”,在冯太后助推下,北魏在“深水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将姓易“拓跋”改为“元”,史称“太和改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