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著名的“岛屿换军舰”协议(2 / 2)

加入书签

然而,丘吉尔没有认识到的是,美国确实是在通过战争夺取英国作为霸权国家的所有东西——只不过在这场战争中,这位掠夺者是以英国盟友的面目出现的。

英美之间霸权的交接,曾经被不少人奉为世界史上一个罕见的特例,认为它为后世大国之间和平解决此消彼长所带来的“修昔底德陷阱”提供范式。然而,当我们透过两国盟友表象去追究这场兴替的实质,却发现两者交替依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也许正如丘吉尔所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在平静中接受霸权衰落的现实,任何帝国的解体都是战火炙烤下做出的无奈选择,这的确是“大国的悲剧”,也是属于人类的悲哀。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岛屿换军舰”协议的潜台词殊堪玩味。表面上看,丘吉尔为了美国的50条“破船”,不惜让渡西半球的大部分岛屿,是不折不扣的“亏本买卖”,但从深层次看来,该协议实则是英美之间在二战前期所达成的一次重大妥协,英国通过这种方式将其势力彻底而体面地撤出西半球,默认了美国主张一百多年的“门罗主义”政策。而美国人则相应地愿意在二战中对英国持以同情的态度。有趣的是,这层意思丘吉尔在其向国民做出解释时其实早已明言了,他宣布,其实英国只用了巴哈马、牙买加等6个岛去交换美国的驱逐舰,而其他岛屿则是“赠借给好朋友美国的礼品”,以感谢美国的慨然相助——大英帝国是在用西半球的霸权卖美国的人情。

痛宰盟友没商量

如果说英美之间对于西半球霸权的交接,还是英国在无奈之中主动做出的选择的话,接下来这对“好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则无异于一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痛宰。

一战后挑战英国未成的教训,让美国认识到想要在经济上挑战英国的霸权,不仅要在量上对其完成超越,更要侵蚀其优质资产。因此,当1941年美国通过旨在向英法等国参战国供应武器装备的《租借法案》时,特意为英国“量身定制”了一个附加条款:“英国在获得美国的援助之前,必须出售所有在美国有价值的企业。”此规定意味着英国不得不向美国贱卖大量的在美优质产业。当英国政府对此提出抗议时,得到了美方冷冰冰的回答:“美国政府却认为这种牺牲是必需的。”

当年1月,美国财长摩根索向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证实说:“为了筹款偿付过去的订货———他们(英国政府)已同意在以后12个月内把英国公民在美国拥有的美元财产、不动产和证券全部售出。”

通过貌似慷慨的《租借法案》,美国在经济上完成了对英国敲骨吸髓的压榨。

剥削英国的实际经济利益,还不能满足美国的胃口,美国人更想要瓦解英国自一战之后赖以与美国抗衡的“帝国特惠制”系统。这项工作是从美国开始考虑亲自参战时开始的,最终也以美方的完胜告终——1941年8月,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宪章第三条规定“他们(英美)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第七条则说:“他们希望促成所有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以促进所有国家的劳动水平、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谁都不难看出,这两个条款正是美国在一战后提出的“民族自决”和“贸易自由”两项原则的翻版,这些条款曾经被英国极力反对过。

条约已签订,说干就干的美国人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在贸易方面,越过贸易壁垒的美国商品在全球排挤英货,战争结束时,英国商船总吨位由名列世界第一降至美国的三分之一。而美国商品输出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37年的12.8%上升到1947年的32.4%,成为世界最大商品输出国。

在政治上,为了让英国永远丧失再搞“帝国特惠制”的希望,美国以民族自决为旗号坚定地开始执行对英帝国肢解工作。对于《大西洋宪章》中民族自决的条款,丘吉尔事后曾试图将其解释为仅适用于从轴心国桎梏下获得解放的欧洲国家,但美国政府却决意将英国殖民地包括在内。尤其是对于英国在东方的最大利益中心印度,美国几乎是强迫着英国接受了当地独立主义者在战争结束后独立的要求。

对于美国压榨英国的种种手段,丘吉尔曾经在开罗会议对罗斯福露骨地示威,称英国虽不想要得到任何新的领土或基地,但打算保持他们原来所有的一切,还放言“不通过战争,就不能从英国夺去任何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