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姑娘---谢道清(2 / 2)

加入书签

有关谢道清的是非功过,后人自有不少评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是英雄,难道项羽不是?

在某种程度上,舍半壁江山,求一统天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况且,谢道清制止迁都、惩办奸相,尤其是几度组织抗击元军,重用宋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更是可圈可点的政绩。在中国历史上,诸如文天祥这样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就是谢道清提携起来的,实在令人赞叹!谢皇后其实是一位被历史烽烟埋没的女中豪杰,她恐怕比后来的那位慈禧太后,要可敬可爱得多。

幻想幻想桥边姑娘的她~~~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德祐元年初,20万元兵破鄂州,沿长江东侵。谢道清命丞相贾似道领兵御敌。贾似道畏惧元兵,无心作战,竟去巴结元军头领伯颜,送去黄柑、荔枝等礼物,但伯颜不卖账。

宋兵在鲁港被元军击败(今安徽芜湖西南),贾似道躲避到扬州。这件事激起公愤,大臣陈宜中面奏太皇太后,请求斩贾似道以谢天下。谢道清深知贾似道权倾朝野,专权误国,罪孽深重,天怨人怒,但贾似道乃“三朝元老”,其姊是理宗皇帝的宠妃,谢道清与贾似道还是台州同乡。即便如此,谢道清还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于1275年三月罢了贾似道的相,与此同时,尽改以往贾似道不恤百姓之弊端,清除贾的同党,平反被贾似道诬陷的冤案。谢道清作了如此一系列处理,还是难以平民愤,大臣谴责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谢道清思虑再三,决定放逐贾似道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贾似道被监官处死。

幼主恭宗在位,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先后两年时间,朝廷内部清除了像贾似道这样的奸相,内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然而,此时外部边报似雪片飞来,烽火连天,南宋王朝危若累卵。“面对元军铁桶似的合围攻势,临安城内人心惶惶,……南宋朝臣纷纷弃官逃跑,连左丞相留梦炎也弃官循逃,令主持朝政的谢太后心寒不已,忍无可忍,她愤而起草一份诏书,张贴于朝堂,诏书曰:‘我大宋建国三百余年,对士大夫向来优礼有加,眼下我与新君多难,大小朝臣无一人一语号召救国,以平日所读圣贤之书,所许谓何!于此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谢道清虽有心回天,力挽狂澜,但赵家的南宋王朝到了度宗、恭宗时期,已是强弩之末。面临残局,谢道清御侮之志依然不移,她几番亲书急诏,调集各路军马奋力抗敌。“强敌压境,社稷将倾。谢太后要各地起兵‘勤王’。”

一批英雄豪杰,奋起与元军苦战。赣州知州文天祥招募数万义兵赶来护卫临安;台州杜浒招募义兵四千奔赴临安,江南大地涌动抗击入侵的风云。但是,与锐气旺盛的元军抗衡,宋军明显寡不敌众,加上南宋上下人心浮动,主和派势力抬头,对于谢道清的抗敌诏令,响应者逐渐减少。

此时,传来了元军攻陷常州的消息,临安门户独松关也危在旦夕,京城为之震荡,在抗战失败,朝廷一片主和声中,谢太后无可奈何,委曲求全,派遣大臣陆秀夫前去请和,但元军统帅拒绝请和,并挥师直逼临安。面对强敌将临,谢太后提升文天祥为左丞相,派他与元军统帅伯颜谈判。在谈判中,文天祥严词斥责元军的入侵,元军头领恼羞成怒,将文天祥扣押。急难中,谢皇后让陆秀夫等旧臣携幼主出逃南方,企望赵氏一脉得以延续。

德祐二年(1276)二月,为保全临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谢道清派仙居籍的左丞相吴坚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将降表进呈给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后赵昰、赵昺从临安逃亡闽、广,组建赵宋流亡政权,并使用景炎、祥兴年号,直到兵败崖山,陆秀夫抱帝昺投海而尽,这一流亡政权才彻底垮台)。是年八月,谢道清被元军从临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寿春郡夫人。

又过了七个年头,谢道清74岁那年,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归葬于家乡,墓葬邻近其父亲的陵室。

现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还保存有谢皇后的一些遗迹,城内崇和门边有一条“洗菜桥”巷,就是相传谢皇后常去洗菜的地方,城东勾山一带原是谢丞相府上台坊的踪迹。城东谢里(鲁)王,村名沿用至今。

宋朝历代的皇后、妃嫔,基本上没有在史册上留下她们的名字,有的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唯独这位谢道清,史籍上作了较为详细记载。说明谢道清其人其事,确非平常皇后可比拟。对于谢道清最后下诏降元,后人非议颇多,认为她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其实,我们从历史观实际出发,对于南宋末期孤儿寡母式的残破局面,降元实在是一种必然的大势,太皇太后谢道清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我们实在无法苛求其率兵抗战到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