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靖王刘胜为什么要疯狂生孩子?(2 / 2)

加入书签

以儒家的角度来看,刘胜的活法简直淫靡无比,其实身处帝王之家的刘胜有着自己的无奈。他用一种异于常人的智慧,避开了汉武帝时期所有的险境。提前预知到削藩是一点,积极配合汉武帝是一点,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自知之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地位、才华、谋略都和刘彻差着一大截,他也深深地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心比天高的淮南王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刘胜从来都不敢有非分之想。

有人说刘胜对自己的子孙不负责,没有为他们争取到政治地位。中山国的地盘越分越小,到了刘备这一代,完全没有一点贵族的样子,刘备也只能去卖草鞋维持生活了。

这种说法是大错而特错的,在动荡的时期,只有先保住命,才能要求地位。朝中那些口口声声说着要辅佐圣明的诸侯,那些自以为为子孙争取地位的藩王,哪一个最终得到了保全呢?连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地位,还要什么前途?

古人云“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刘备虽然被推恩令坑苦了,但是他却不甘堕落,召集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创业,从而实现发家致富,建立蜀汉政权,其成就是远超他的先祖刘胜的。

汉昭烈皇帝刘备,织席贩履的他最终扛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刘彻的天下分崩离析,纵使是天纵奇才的汉武帝也鞭长莫及。相反,拯救大汉江山的反而是当时被人讥讽的刘胜子孙,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后来有一次刘胜与其他诸侯王去朝见汉武帝,在酒席上,刘胜听到音乐突然哭了起来,汉武帝问他原因。刘胜引荐古代诸多典故,然后以此劝诫汉武帝不能太过重视朝臣们的谬言,却疏远自己的血亲。

这段话篇幅很长,因此本人就不加入文中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闻乐对》。

总之,刘胜的这番话非常奏效,惜字如金的《资治通鉴》专门描述了一下汉武帝得知此事后的反应:“上听闻,亦哭言,曰‘然’,于是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试想,一个酒肉王爷,能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将汉武帝都说动吗?因此,刘胜的城府远非常人所见。

并且,刘胜虽然不务正业,但是他没有犯过一件伤人害命或者是奸淫掳掠的罪状,而反观文章开头那位说刘胜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的赵王刘彭祖,人品非常值得怀疑,《资治通鉴》正好有对刘彭祖的点评:“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共。”

经过《资治通鉴》的这两件事,孰是孰非,想必大家都一目了然。

中山靖王刘胜要是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竟然还撑起了汉朝末年的一片天,那是有多乐嘿嘿呀!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刘胜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走的是萧何晚年的路子。当年萧何为了打消高祖刘邦的顾忌,在晚年也逐渐放浪形骸,纵情声色,表现出对权力的淡漠,这才保住了一命。

在当时鹤唳风声的氛围中,刘胜显得格外不同,他每天过得优哉游哉,从未遭受到任何打击。这不仅和他的心性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太了解自己的弟弟汉武帝了。预料到刘彻会铁腕削藩的刘胜,早就设立了自己的人设,并且从未崩塌。

之后在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刘彻更是将汉武帝的意图看得明明白白:不是想让诸侯封地越来越少吗?那么刘胜就积极配合,生更多的孩子来瓜分自己的封地,如此一来封地就会越来越少,汉武帝的对刘胜的戒心也会越来越小。

刘胜积极配合刘彻的每一步操作,削藩他就不务正业,“推恩”他就疯狂生孩子。120个儿子一生下来,小小的中山国被分得稀碎,刘彻更加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如此一来,刘胜便高枕无忧了,他可以轻轻松松地过完自己的一生。刘胜在无声无息中给足了汉武帝刘彻面子,以一种近乎自污的方式得到了保全。

而其他的诸侯,结局都不如刘胜,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权力,最终死的死伤的伤,很少有像刘胜这样善终的。并且死后还能拥有极高规格的葬礼,陪葬品也都是一顶一的宝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