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深宫皇后(3 / 4)

加入书签

不过,他心底却总还是有点隐忧。

赵光义却没有反抗的余地,他只有乖乖的认命。

原因很简单,自行两京制后,赵光义的势力已受到颇大的削弱。

后来赵普重新入相,几下老道的手段一耍,赵光义的势力再度受损。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逼得他不惜采取下毒这等手段,以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眼下事情败坏,天子已有所防备,赵光义如果不听话,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赵匡胤明知他这弟弟有谋害自己之心,但却仍然不愿杀之,多半是为了顾全大局,免得因之引起内乱。

但赵匡胤同时又不能对此不闻不问,若继续放任下去,身边留着这么一个想害自己的弟弟,他只怕也是寝食难安。

所以赵匡胤就想出这么一个法子,我既不杀你,也不纵容你,而是把你改封为秦王,把你变相的逐出京城,赶到西边去当你的节度使。

如此一来,只要赵光义离开了京师,那么也就意味着他被驱逐出了权力中心,再也掀不起什么波澜。

顺德军乃大宋西北边镇之一,那地方与以李氏为首的党项人半割据势力相邻,赵光义若想拥兵自重,割据造反的话,就势必要获得党项人的支持。

皇帝梦破碎的赵光义,带着他的愤恨与遗憾,乖乖的离开了洛阳,前往顺德军赴任。

赵光义走后没过两个月,天子便即下令,取消两京制,以洛阳为常都,改东京汴梁为陪都。

如今晋王已不再是晋王,这道旨意下来,自然是再无反对的声音。

这一系列的变化来得如此突然,都让石韦感到有点不太适应。

赵光义一走,石韦彻底的松了口气,便想着心头的一根刺总算是拔掉,今后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而党项人自宋初时归附大宋,先前的几任首领,直至现任的定难军军节度使李光睿,都对宋廷极为忠诚。

前番几攻北汉,这个李光睿都出兵相助,而不时的还向朝廷献上马匹,以表忠心。

赵匡胤对于李氏也十分的厚待,当年李光睿之父李彝殷为定难军节度使时,赵匡胤还亲自监督为其制作玉带,李彝殷病逝时,更曾下旨废朝三曰以示哀悼。

赵匡胤与李氏之间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相当的亲密,这样的话,如果赵光义胆敢心存不轨,不用朝廷动手,李氏的党项人就会从背后捅刀子,趁机向朝廷显示忠诚。

这道旨意一下,可以说是彻底了斩断了赵光义对帝位的念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