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天子的欣赏(2 / 3)

加入书签

不过这节度使的荣誉,亦非一般人能够得到,赵德昭从先前的贵州防御使,一跃升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光从职位上而言,已经是突飞猛进。

换而言之,这节度使再往上一步,那便与王侯太子之位不远了。

而赵匡胤问明石韦官职,得知他只是一名医正时,便一同下旨,将石韦连拔数级,升为尚药局军司副奉御之职,官职仅次于奉御程德玄。

赵匡胤的封赏加官,本就在石韦的意料之中,他虽然稍有些激动,但也能平静的谢恩。

倒是樊若水,苦心孤诣这么久,从一个在南唐屡试不中的失败者,一跃成了大宋天子钦点的太学学生,如此天差地别的改变,直将樊若水激动得感激涕零。

“二郎呀,难得你如此用心,竟为朕搜罗了这两位难得的俊杰人才,看来朕也得好好赏赐你才是。”

此时的赵匡胤,对儿子德昭亦是大为欣慰。

如此沉重的负担,李煜自然就统统转嫁给了百姓,南唐国的赋税,用横征暴敛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倘若自李煜以下大小官吏,能够勒住裤腰带,和百姓们一起共度难关也就罢了。

关键是草民们被赋税压得苦不堪言,当官的似辛夷那小县令小官,大到陆玄明那种大员,却该贪的还贪,而且还贪得更凶,如此这般,岂能叫百姓信服。

故是石韦所说的,南唐之民,曰夜盼着宋廷吊民伐罪,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看着手中的浮桥之图,听着石韦这个南唐归臣的赤诚之词,赵匡胤自然是雄心大作,满脸的欣喜得意之色。

赵德昭却忙道:“儿臣只是尽了些本份之职,只要是于国有利便好,儿臣万不敢居功。”

见得赵德昭如此自谦,石韦便道:“启禀陛下,臣等当初投归大宋,无处依身,若非蒙二殿下器重,臣只怕就会报国无门,更无法将这浮桥之策献于陛下,归根结底,当属二殿下之功才是,所以臣愿将臣之赏赐让于二殿下。”

石韦此番献策的根本目的,就是想助德昭,趁此机会,他当然要替德昭说几句公道话。

赵匡胤捋须笑道:“朕赏罚分明,岂能偏废,石爱卿你那黄金百两就自己留着吧,至于二郎,朕明曰就下旨,升你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算作是对你的嘉奖吧。”

当今天子为防地方武将拥兵自重,大大的削减了节度使的职权,此时的节度使与唐时节度使的风光无限相比,自是无法相提并论,故是这节度使之职,渐已转化为一种荣誉头衔。

当下这位大宋天子感慨道:“朕能得到你们两人的归顺,实在是天赐朕之厚礼,有了你们所献的这浮桥之策,朕平定江南易如反掌也。”

赵匡胤喜极之下,当即下旨,各赐石韦与樊若水黄金百两,作为重赏。

这个时代金银产量较少,尚未及明清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因此金银的价值极高,黄金百两对于他二人而言,已是几近于天文数字。

光是这些不够,赵匡胤听闻樊若水是白身,在南唐又科考屡番不中,便又下旨令太学破格录取樊若水,并准他加参明年的大宋科举。

尽管赵匡胤没有直接对樊若水封官,但由他亲自下旨让樊若水入太学,主持礼部的考官焉能不明圣意,这也就意味着,樊若水来年参加科举,那定是必中无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