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3 / 3)

加入书签

不说中间需要更换,就所满足了1万台,还有众多的工厂,蒸汽机实际上最大的用途是在工厂上面,广泛的取代人力畜力,让规模化的力量和稳定的力量带动着机器高速的运转,提升工作效率。

以定海军现在的产业规模,单纯工业上面需求的蒸汽机数量,最少也在10万台以上,哪怕是每月产量2700台,可能也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满足定海军的需求,更别说现在才27台。

现在,连定海军,也只是满足了沈阳到葫芦岛这一条关键向外通道,其他的,比如连接绥化,连接北宋的,就算是有,都很少,连定海军本身都不够,更别说向外出口了。

别的不说,如果北宋全面的改装了的蒸汽火车铁路,需求的蒸汽机的数量,可能是五万,甚至是十万台,那可就大大超出了定海军的生产能力。

不向北宋出口蒸汽机车,自身需求还没有满足,只是一个方面的,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定海军没有向北宋输出的根本原因,这个方面说起来有些气人,那就是,真的把蒸汽火车交给了北宋,甚至派遣了足够的人员,对北宋进行培训,进行训练,北宋也用不好蒸汽火车,到时候事故频繁的话,说不定铁路都会被废掉了。

可是火车的出现,一下子让经济直辖的范围,提升了10倍,相对的时间一样的前提下,代表着整体控制的区域更大了,这样中央的力量更强,甚至是各个州府道,也大规模的兴建,相互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理念,在北宋是人尽皆知,同时,北宋和定海军,合约的签订的第一时间,首先强调的就是道路,这些合约确定了一些具体的项目,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完善交通和驿站体系。

目前,以马拉火车为主铁路,已经完成了通车,只要在山海关进行一次检验和登记,就可以完善的通行在漫长的铁道线上,不用进行转乘和换车。

这个得益于马车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更换,就算是稍稍进入到北宋一点点,最多30公里,就要更换马匹,顺带的,把御者也给更换了就可以了,这样来的更加的方便。

5000里的距离,被压缩到三四五天,确实非常方便,可是这不是尽头,更大的工程还在后面,从条约签订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工修建的山海关到汴梁的蒸汽机车铁路,也在进行着,这样是定海军跟北宋签订合约的一个关键点。

到时候这一条完全由蒸汽火车执行的铁路线,将会让这个距离变得更加的近一点的,平均120公里的时速开行的特快列车,全程的运行时间,可能只有26小时,也就是一天多一点的时间,直接把这个距离从天堑,变成了通途。

韩琦是为了引进这么一条蒸汽机车,在亲身体会到了蒸汽机车的强大之后,他很有些想要引进这么一个发达的交通工具,铁路已经在北宋发挥作用,如果把这个蒸汽机车运用到北宋上面,在不大规模的兴建,只是进行一系列的改装的前提下,等于是把铁路的威力提升了5到8倍。

可惜这个蒸汽机车,连定海军都没有完全吃透,技术指标是弄明白了,可是橡胶没办法大规模的量产,连带着蒸汽机是一个瓶颈,没有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每月生产的蒸汽机的数量的,在逐步的增加,却是按照比例,比如说,到现在,比起最初的一个月4台,增加到了27台,也算是增长了7倍,可是跟规模化工业幅度放大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别说是27辆了,就算是270量,2700辆,都不足以满足定海军的需要。

一条铁路线,要保证满员的运转,最少需要上千列火车吧,定海军多少条铁路线,保守估计,5000列火车吧,这样就是1万台蒸汽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