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34章(2 / 5)

加入书签

几乎没有别的答案。

可是为什么呢?

他知道,这个“许惟”来之前出过车祸,她来禺溪的时候,她姐姐还在医院。

何砚很快冷静下来。当年他摸过底,关于许惟的背景调查很详细,他甚至派人走访过她的家乡宜城,搜集到的所有资料专门装了一个文件袋。

他拨了个电话回江城市局,叫人找到资料尽快传真过来。

有电话打了进来, 对方张口就说:“何队,鉴定结果出来了。”

何砚:“怎么样?”

对方说:“两份笔迹不属于同一个人。”

“你肯定?”何砚脱口问。

“肯定,你拍的那几张字条中,最后一张可以看出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写的,也最能代表书写人的真实笔迹,可以确定和三年前许记者那篇手稿笔迹不同。”

刚放下电话,警员小张来向他报告搜索进展。

何砚看了他一眼,对小张说:“怎么可能呢?”

何砚回想过程,那吉普车在橦桥弃的,昨天监控显示是11点22分,有辆无牌车在那接他们,接着就是宁山隧道,录像显示无牌车是过了隧道的,再往前就到乡下,这中间有一里多地是盲区,但每个有路的方向我们都找过,附近几个镇不算荒僻,恰好都是一期天网建设试点地,录像里并没有任何无牌车出现,而监控没到的地方,警方昨天下午已经进行纵横向拉网式排查,并且向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发了通知,今天扩大了排查范围。

小张说:“除非他们不沿路走,直接藏到了深山老林,否则不大可能录像没有,也没人见过,只要有人看见,一看照片肯定能认出,他不是一个人逃,有女人,有小孩,应该很引人注意才对,怎么就……”

“等等。”何砚突地打断他,“那一里多的盲区,那辆无牌车可能会发生什么?”

何砚霍地站起来,有些愣神。他仔细回忆在江城最后一次见许惟的情景,前前后后想了数遍。他发现,即便是个入行不短的刑警,在那时他也没有去观察细节。

心理学上讲,先入为主是人类认知的先天缺陷,因为首因效应,最先输入大脑的信息站得最牢固,即便后来出现出现反常,出现偏差,你会下意识地忽略,并倾向于把它纳入旧的认知图式,为它找到解释。

何砚没想到,那一个瞬间小小的怀疑带来思维的扭转。不得不承认,这令人震惊。

如果那不是许惟的笔迹,会是谁的?

被蒋丛成带走的不是许惟,那是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