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丰州进货(2 / 3)

加入书签

两个人在丰州转了一小会,就打听到了制作这些香烛的地方,不过不是一家,而是分门别类一家只生产一样。这一家只生产燃香,这家只产生灯油,而那一家制作蜡烛。

几家虽然都是小作坊,可是干得热火朝天的,据他们说十里八乡做这玩意的不多,要买只能来丰州这里买,他们也不愁卖不出去。谁家不用祭个祖烧点香什么的,

“这些东西能赚钱吗?”

招弟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店里的老汉乐呵呵地语重心长地说道:“就拿这香来说吧,一炷香我只要赚你一个铜板就行,一天我们能做几千上万根香,嘿嘿,你说能赚钱吗,积少成多的道理娃娃你不懂。”

这种吃里扒外的东西两个人懒得再做理会,出来街上叫了一辆马车,两个急忙往丰州赶去。

传说是先有丰州后有清源,泉州府开府之前,最早的聚居地是在丰州镇,后来随着南迁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发现下游的冲积平原面积广袤,水土肥美,更适耕种开发,人们便在清源筑城开县设州,人民得以繁衍生息。

大海的资源无比丰富,比之大山更能哺乳人民,往大海中撒一把网,捞起来的海货就能比得上山中一年的物产。即便捕不到鱼,海中的海带还有紫菜也是宝贵的出产,产量也比沿海贫瘠的土贫来得多!

不仅是海产,海上带来的还有繁荣的贸易,化外人一船船的金银香料药材珠宝从远方带来,富裕了一批又一批的清源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清源发展的速度远远拉开了与丰州这个古地界的距离,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两条在这片土地各自成一片芳华。

从兴化到清源有两条路,一条是官道大而平坦,但是绕大圈走远路,途经螺城还有万安渡。还有一条就是途经丰州的小路,这条路路途会近,但是崎岖多山,坎坷而易生事端。

梁川也笑道:“是啊,再穷就像咱们家也三不五时地要烧几炷香祈祷一下先人保佑,这一个家庭一年就要多少香了,你再想想要是放到整个泉州府,那无数的家庭又要用多少?”

泉州府的百姓很是奇特,这里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民都崇尚经商,按理说这样的人民都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可是这里却让人称为古之佛国遍地圣人的地界,三步一小庙,五步一佛寺,满街都是香火气,女人不仅要持家还要礼佛供奉先人,处处透着一股子浓浓的虔诚气息。

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香烛店老板说的并没有错,一家一天只需三炷香,这香便是一天制出一万根也不够卖!

梁川没有犹豫,果断跟三家店老板要大批的订单,定金很爽快地就交付了。这几家店也很爽快,他们负责送货,清源县城里还有好几个他们的买家,送货一起送没有什么损失。

何保正往返清源兴化走的就是这条路。走官道还要走水路,成本高了自然走的人就少了。大家宁可少花点钱多受点罪,这种处事风格,很具有我们的民族内涵。

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丰州镇虽然只是一个小镇,规模看着比凤山要大上那么一点,可是这里的生意红火程度不亚于清源县城之内!

清源县有的这里都能找得到,清源没有的,这里照样也有。许多清源商贸的货物甚至都是从这里批发过去的,清源的优势如果说是收海外而面朝四方,那么丰州就是收四方而出海外。清源的繁荣丰州功不可没。

这个场景看得梁川是赞叹不已,太了不起了。但是这里就几乎都是汉人了,化外人很少涉足到丰州地界,甚至连清源的地界他们也很少迈出。

在这些高傲的化外人看来,宋人需要他的货物自然会趋之若鹜,何必自己如此大动干戈。宋人奸猾又排外,跟他们做生意往往都会吃亏,还不如稳当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